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電影.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電影.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9 October 2013

Before Midnight 《情約半生》-- 我們終究是過客 ...

期待已久的《情約半生》終於九月在香港上映,然而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未有時間看。後來,卻竟然給我在前往澳洲公幹完畢,從悉尼飛返香港的國泰航機上發覺有這 齣電影,及之前兩齣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於是,九個小時的航程,剛好用來一口氣看了這 Before 三部曲,重溫了 Celine和Jesse 由相識,相知,相分,再度重遇 ...  二人糾纏半生的情緣,幾許的悲歡離合,十九年的歲月,彈指流過,不勝唏噓。




  

第三集的故事發生在雅典,一個充滿希臘神話悲劇和宿命的城市,它有著古文明歷史及輝煌的過去,現今卻處於政治經濟動盪,社會矛盾日漸激化危機當中,革命一觸即發。一如他倆的關係。

一如之前所料,九年前他們二人在巴黎重遇,發覺對對方的感覺仍在,Jesse 最後沒有飛返紐約,而是留了下來,和 Celine 一起,後來更誕下雙生女兒。然而,他們卻並不如一般童話故事結局所言,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愛戀是浪漫,生活卻從來是現實。
二人一起,要面對及處理的生活上大大小小問題,多不勝煩。開始之時,大家盡量遷就,妥協,然而,時間久了,矛盾日生,九年以來,不知積壓了多少對對方的不滿,怨懟,爆發起來,真固非同小可。二人在酒店那幕終極之戰,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結果。

想起《浮生路》的金童玉女,也想起《有人喜歡藍》。不錯,一早已經知道,相愛容易,相處很難,Jesse 和 Celine,一如平常男女,也難逃激情過後,一切浪漫歸於平淡這宿命。

正如張愛玲說的:「世間所有男女感情,都是千瘡百孔。」所謂壁人,只是表面幻像。
要維持長久的關係,需要太多妥協,忍耐。
愛情,一如世間所有事物,皆有限期,並不是永恆。

正如 片沒Jesse 指出,「這是真實生活,不完美,但真實。」




有 別於之前兩齣 Before 系列,這電影探討的,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戀,而是更深更廣的,有關時間流逝,生命,以至世間萬事萬物的不斷變化 (the transit nature of things) 的本質。這個命題,也見諸於 Jesse 寫的兩本書的書名: "This Time" ,"That Time"。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昔日美好的一切,轉瞬即逝,很無奈 ..

就此命題,導演特地在電影中加插了這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幕。
二人與希臘友人在餐桌上吃飯聊天,三對代表了不同年代的男女,暢談對人生,愛情,死亡,存在,過去,科技發展,自我,人類的未來,等等的看法。

最 年輕漂亮的一對,Anna 與 Archilleas,猶如 Jesse 和 Celine 年輕的翻版。Anna 是舞台劇演員。他們相遇於雅典,Anna 演出最後的一夜,一如十九年前的 Jesse 和 Celine,他們一見如故,卻同樣只有一夜的時間。他用他的摩托車載著她,風馳電掣,在街頭穿梭遊走了一整夜。天亮,他們依依不捨道別 ..

聽罷Jesse 急問他們後來如何再遇上,他們笑答,他們一直在網絡上保持聯絡,每晚用skype聊天。
原來,因為科技發達,給新世代帶來戀愛新體驗,男女交往,不再止於現實世界,也可以出現於,甚或依靠虛擬世界延續。

Celine 懷疑,這樣的愛情,可以長久嗎?對此,Anna 答道:「我不能確定永恆的愛是否還能在我們身上體現。」
"I wonder if the idea that love lasts forever is relevant to us.."

他們知道,他們早晚會分手,所以更加珍惜此刻二人共聚的時光。

想不到,年紀輕輕的他們,對愛情,看得如此透徹!  或許,這便是新世代的愛情觀: 不求天長地久,只願曾經擁有。


年過五十,看透世情的 Ariadni 慨嘆,女性千萬不要妄圖改變男性,因為男女大不同。她更對女性提出這樣的忠告:「不要浪費時間於浪漫愛戀中,工作,朋友,帶來更多快樂。」
"Do not be consumed with romantic love...work and friendship brought much more happiness."

年近古稀,滿頭白髮的希臘老作家 Patrick 也有感而發,語重深長指出:「兩個人,始終是獨立的個體。」
因此,即使相愛,一起生活,依然要保持自我,「畢竟,到頭來,對生命的愛,遠比對一個人的愛,更加重要。」

"At the end of the day, it is not the love of one person, but the love of life that matters.."

然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年邁喪偶的 Natalie 說的一番話。
她的丈夫去世,她很傷心,心裡時常記掛著他。每晚,睡在床上,她依然感覺到他還躺在她身旁。天氣涼了,走在街上,她彷彿聽到他的聲音,在提醒她多添衣。然而,有一天,他好像褪色了,她發覺她開始忘記他,他的影像漸漸淡出,她感覺好比,再度失去了他。
有時,間中,他的面孔會再出現,然而,很快,又再消失。
她嗟嘆:

「就像日出日落,
我們出現,我們消失,
像曇花一現的事物,好比我們的人生。
我們對某些人是如此重要,
但我們終究是過客 ... 」

"Like sunrise, sunset..
we appear, we disappear..like ephemeral,
just like our life.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on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不錯,萬事萬物, 生死有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有開始,便有終結。再沒有天長地久,天荒地老,變幻原是永恆。

人生於世,其實也不過是過客,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消失。

想起電影其中一幕:Jesse 和 Celine 一起看日落。
Celine 看著夕陽緩緩落下,她喃喃地,似倒數般夢囈道:

「還在,還在,還在,還在,還在 ...  沒了。」

" still there, still there, still there, still there, still there..  gone.."

的確,任是夕陽無限好,黃昏漸近,再美麗的日落,終究會銷失;漫天彩霞,早晚被吞噬於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也像這即將結束的網站。

八月下旬從網站的通告已經得悉,Yahoo! Blog將於2013年10月30日,進入唯讀模式,2013年12月26日關閉服務。

想起年前,曾經經常參與的一個論壇的聊天區也曾一度頻臨遷拆,為此我也曾經因為不捨,流了不少眼淚。相比起來,今次Yahoo Blog停辦,雖然是有點詫異,及無奈,卻沒太大傷感。

不錯,或許正如電影中說的,日出日落,世間萬事萬物,轉瞬即逝,有開始,便有結束,要留,也留不住,更何況是虛擬的網絡世界?


執筆之時,不覺已是10月29日,距離今天晚上午夜,不夠十二小時。

假如我的理解沒錯,今晚午夜之後,這網站雖然仍然存在,卻不可再作任何上載,更新,編輯,以至留言。但仍會開放給作者下再備份。

所以才趁著在這午夜之前,這網站 still here 的時候,急忙將這最後一篇網誌上載,作為告別。

這網站,曾經給予了我一個發表自己意見,舒發情感的機會,也是一個與外界溝通的平台。
在此再次感謝一直,或者曾經到訪過,閱讀過這網誌,或者在此留過言的你們。

他日有緣,定會再聚。

還請多多珍重,後會有期!

Comments:
 Sam 
2013年10月29日下午2:43 
剛才進來,幸好看到這篇網誌還在。
愈接近午夜,愈是難過。
就像電影中 Celine 看日落那一幕。「還在,還在,」,唉,真的不想見到它真的會「沒了」
kc, 希望你不要放棄,努力繼續寫下去,等著看你的下一篇文章。
kc 
2013年10月29日下午9:47 
還在 ....
Rebecca 
2013年10月29日下午12:48 
很喜歡這一集,雖然是少了浪漫,卻更接近現實。
有說電影是大團圓結局,我可不同意。
不 錯,二人沒有即時分手,是基於不同的考慮,卻未必全是因為愛。二人有太多的歷史,太多的過去,十九年的感情,總不能一下子放棄。當然,不要忘記還有他們那 兩個如花似玉,長得與年輕一模一樣的雙生女兒。表面上,他們妥協了,然而,問題的徵結未解,可以想像,類似這樣的爭吵還是陸續有來。他們,還可以忍受對方 多五十六年嗎?我懷疑。 

kc 
2013年10月29日下午1:58 
不錯,戀愛與婚姻是兩回事。
還是中國人有智慧,一夜夫妻百夜恩,說到底,可以維持二人長久關係詞的不是愛,而是恩。浪漫的愛戀,似煙花般璀璨,卻不可長久。
Irene 
2013年10月29日下午12:07 
謝謝分享。
Yahoo Blog 雖然要結束,希望你可以繼續寫,在別的平台再讀到你的文章。

Saturday, 26 January 2013

Les Miserables 《孤星淚》


  

我很喜歡戲劇,特別是音樂劇,所以每次外遊,時間許可的話,都會盡量在當地入場觀看。這十多年來看過的音樂劇不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改編自法國文豪雨果同名著的 "Les Miserables",中文譯作《孤星淚》或《悲慘世界》。

這劇的內容很豐富,除了愛情,也涉及人性善惡,寬恕與仇恨,是非對錯,救贖和補償,還有法國大革命前後政治動盪的背景,年輕學生為了公義,捨身投入參與1832年的巴黎起義
充滿革命浪漫激情。每次看畢都感受良多,並不是一齣單純的娛樂音樂劇。

這劇我在美加,倫敦都看過,連同十週年世界巡迴在香港1996 年的演出,不計DVD .. 看過不下
次,真的是我看過的音樂劇裡感覺最震撼及感動的




最近這音樂劇被搬上銀幕,由 Tom Hooper 執導,並邀得 Hugh Jackman, Anne Hathaway, Russel Crowe 等著名演員演出及親自主唱劇中歌曲,一向喜歡這音樂劇的我,當然買票入場支持。



因為看過舞台版多次,先入為主,相信電影版很難超越,所以,我對電影版沒有太大期望
雖然電影其中一個賣點,是拍攝的時候即場收音,演員要邊做邊唱, 
電影中的主要演員,都並不是專業舞台音樂劇演員看這電影之前,早已有心理準備,歌唱水準一定不及舞台版本,看了,反而有驚喜。
Anne Hathaway 固然備受好評,Hugh Jackman 也有水準演出。當然,嚴格來說,與舞台版尚有一段距離。

Russel Crowe 的 Javert 與 Philip Quast 相距甚遠。但以業餘身份唱到這個水準,已不容易,相比之下,許多香港所謂專業歌手更應當感到汗顏。

最大的驚喜是音樂劇中的飾演原裝 Valjean 的 Colm Wilkinson,居然在電影中客串神父一角!
Colm Wilkinson 是第一代Valjean,由這音樂 1985
於倫敦首演到紐約百老匯,以至加拿大,在1995年的十週年音樂會順理成章,再擔岡飾演這角不過,我最喜歡的尚華莊,是在廿五週年紀念演出這角的 Alfie Boe。Colm Wilkinson 雖然老練,但畢竟年事已高,不比當年,Alfie Boe 卻正當盛年,歌唱事業正藉顛峰,一把清純男高音美麗動聽,現場演繹,真的是繞樑三日。
雖然 overall 歌曲水準及感染力不及音樂劇,不過,我依然覺得這電影值得一看。
特別是從未看過這音樂劇的,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音樂劇入門。因為電影票價相對音樂劇便宜,而且電影有中英文字幕,看來便不怕不明所以。假如看完電影覺得喜歡又接受的,可考慮購買音樂劇版本的 DVD,我會強力推介1995年十週年及 2010年二十五週年兩個版本。


當然,假如意猶未盡,要親身體驗這音樂劇的震撼力量,下次去倫敦,不妨花五十英鎊入場欣賞這劇的舞台版,感受由現場專業音樂劇演員,在交響樂團現場伴奏下,近距離演繹這劇,加上別出心裁的舞台設計及燈光效果,相信一定不會令你失望,值回票價。

至於之前已經看過舞台版的,看這電影之前一定像我般有心理準備,切不可期望太高,畢竟電影和音樂劇是兩種不同的表演模式,很難比較。
就當是溫故知新好了

其實,我覺得這電影可以讓更多未看過音樂劇的人認識此劇,達到推廣效果,已經有其價值。


我看
完電影之後的兩個多星期,每天晚上都拿出 DVD 在家重溫。
劇中有多首歌曲都很動聽,真的百聽不厭,在此分享其中幾首我最喜歡的:


"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在電影中飾演 Fontaine 一角,因遇人不淑,成為單親媽媽,為了養活自己及女兒,最後淪落為娼,對人生絕望,貧病交逼而死。這首 "I dreamed a dream",Anne Hathaway 唱來感情投入,聲淚俱下,一鳴驚人,更因此摘下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個人來說,卻始終比較喜歡由 Lea Salonga 主唱舞台版本的演繹。

Lea Salonga 原籍菲律賓,在倫敦十週年音樂會演出 Eponine一角,是第一個在百老匯舞台演出這角色的亞裔人。因為表現出色,在二十五週年音樂會中更再被邀擔任Fontaine一角。她這個版本沒 Anne Hathaway 的那麼柔弱和煽情,在悲傷絕望中,仍保持一份自重和剛強。

"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
When hope was high
And life worth living
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
I dreamed 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
Then I was young and unafraid
And dreams were made and used and wasted
There was no ransom to be paid
No song unsung, no wine untasted

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
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
As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


"On my own"




這是音樂劇中個人很喜歡的角色 Eponine 的一首獨唱歌,歌詞悽苦,道盡單思之痛。

"On my own,pretending he is beside me
All alone I walk with him till morning
without him I feel his arms around me
and when I lose my way
I close my eyes and he has found me

and I know it is only in my mind
and I am talking to myself, and not to him

I love him, but everyday I am learning
All my life, I am only been pretending
without him, his world will go on turning
A world full of happiness that I have never known
I love him, I love him, I love him
but only on my own"


Eponine 單戀 Marius,Marius 眼中卻只有 Cosette,所以她只能在自己一人的時候,幻想他在身旁。然而,她心裡清楚知道,她只是自欺欺人。她愛他,可是他不愛她,她,只有她自己 (on my own..)。後來 Eponine 為他送信給 Cosette,途中遭軍警槍傷,最後在他懷裡死去,總算是求仁得仁。

在電影和二十五週年音樂會中演出 Eponine 的同是 Samantha Barks,所以駕輕就熟,唱方面當然沒問題,不過,在過萬觀眾面前唱,明顯比電影中放和投入,或許這就是舞台劇的魅力吧。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是劇中最激動人心的歌,也成為世界各地很多示威遊行必有的歌: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this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還有便是學生壯烈犧牲之後,倖存的 Marius 對著一室空枱空凳,唱的這首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每一次聽,我都會想起六四,
都會忍不住落淚。
特別是一開始及結尾的兩句:
「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哀慟
有一種,無法停止的傷痛 ...」

二十五週年的音樂會找來年輕流行歌手 Nick Jonas 飾演 Marius 這角色,劣評如潮。
還是看看由原裝 Marius ie Michael Ball 在十週年音樂會演繹的這個版本吧。




There's a grief that can't be spoken
There's a pain that goes on and on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Now my friends are dead and gone

Here they talked of revolution
Here it was they lit a flame
Here they sang about tomorrow
but tomorrow never came

From the table in the corner
they could see a world reborn
and they rose with voices ringing
and I can hear them now
the very words that they had sung
became their last communion
on the lonely barricade at dawn

Oh my friends, my friends, forgive me
that I live and you are gone
There is a grief that cannot be spoken
there is a pain that goes and on

Phantom faces at the window
phantom shadows on the floor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Where my friends will meet no more
Oh my friends, my friends, don' t ask me
what your sacrifice was for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now my friends will sing no more ....




"One Day More"




這是第二幕最後一場,也是中場休息之前的一幕,劇中主要角色都登場,各人藉著這歌唱出自己的心聲。
已改名換姓的 Valjean 重遇一直追捕他的 Javert,恐怕自己的身份敗露,欲在翌日再次逃亡。
VALJEAN:
One day more!
Another day, another destiny.
This never-ending road to Calvary;
These men who seem to know my crime
Will surely come a second time.
One day more!

Marius, Cosette 和 Eponine 各懷心事,不知道還會否有機會再見。

MARIUS & COSETTE:
Tomorrow you'll be worlds away
And yet with you, my world has started!
Will we ever meet again?
I was born to be with you.
And I swear I will be true!

EPONINE
One more day all on my own.
One more day with him not caring.
What a life I might have known.
But he never saw me there!

起義之前一天,學生們是充滿期待,渴望在新的一天推翻不合理的制度之後,會帶來真正公義和平的新世界。
ENJOLRAS (學生領袖):
One more day before the storm!
At the barricades of freedom
When our ranks began to form
Will you take your place with me?

Students (學生們):
 One day more to a new beginning
Raise the flag of freedom high!
Every man will be a king
There's a new world for the winning
There's a new world to be won

Javert 代表的執法人員則磨刀霍霍,等著把學生們來一個血腥鎮壓:
One more day to revolution,
We will nip it in the bud!
I will join these little schoolboys
They will wet themselves with blood!

Eponine 的貪心又看風駛履的父母,亦等著乘亂混水摸魚找著數。
M. & MME. THENARDIER:
Watch 'em run amuck,
Catch 'em as they fall,
Never know your luck
When there's a free for all,
Here a little `dip'
There a little `touch'
Most of them are goners
So they won't miss much!

這裡面有獨唱,對唱,合唱,人多,聲音多,卻都能做到有條不紊,近尾聲的大合唱,更是高潮所在。
每個人都走出來,高聲歌唱,只待明天!

All:
Tomorrow we'll discover
What our God in Heaven has in store!
One more dawn
One more day
One day more!








這 是十週年音樂會的版本。主唱的包括有原裝飾演Valjean的 Colm Wilkison,飾演Marius 的 Michael Ball,Javert 的 Philip Quast,還有 Lea Salonga 和 Judy Kuhn 等,聽得觀眾如癡如醉,十分精彩。

不過,我最回味的是二十五週年紀念版本。四個 Valjean,連同 1985 original cast,高歌 One day more.. 扣人心弦。可惜 youtube link 被刪除了,未能上載在此。有興趣的可買一只二十五週年紀念音樂會的慢慢欣賞。




二十五週年紀念音樂會臨完場時,更由演出過此劇學校版本的年輕學生手執旗幟從四面八方進場,一邊高唱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老中青演員共聚一堂,新舊交替,示意薪火相傳,場面十分感人。

另 外,還有 Valjean 獨唱 "Bring him home" ,Javert 的 "Stars",,小cosette 夢想的"Castle on the Cloud" (雲上的堡壘),學生們唱的"Red and Black" (紅與黑),都是我很喜歡的,可惜找不到這些歌的獨立 link,如想試聽,可看這十週年紀念音樂會完整版本。


Les Miserables 25th anniversary concert - "Bring him home" (Valjean Quartet, incomplete)





Les Miserables 25th anniversary concert - ABC Cafe/ "Red and Black" 


 Les Miserables 25th anniversary concert soundtrack - "Drink with me" 





ENJOLRAS
Cuferaque, you take the watch
They may attack before it's light
Everybody keep the faith
For certain as our banner flies
We are not alone
The people too must rise

Marius, rest.

GRANTAIRE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y

ALL
To the life (to the life) that used (that used) to be (to be)
At the shrine of friendship, never say die
Let the wine of friendship never run dry
Here's to you (here's to you) and here's to me

MARIUS
Do I care if I should die
Now she goes across the sea?
Life without Cosette
Means nothing at all.
Would you weep, Cosette,
If i was a fall?
Will you weep, Cosette,
For me?


Comments:

  kc 
 2013年6月4日上午12:40
今晚在倫敦皇后劇場再次入場看 Les Miserables,不記得是第幾次看了,但感覺依然震撼。特別是學生街頭起義,現場再聽 "Red & Black","Drink with me","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等幾首歌 ...
"Here they talked of revolution
Here it was they lit a flame
Here they sang about tomorrow
but tomorrow never came ...."
突然想起今夜是六四前夕,不敢回憶,未能忘記,不禁又一次感動落淚。

 l新井 
2013年2月20日上午6:35
誠然,此電影是甚少接觸音樂劇的入門,本人正是!非常詳盡的介紹,謝謝!PS, 電影中街壘抗爭的一段,讓我想起另一齣電影,2007年英國電影《出埃及記》(Exodus),以現代的版本,重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過,是一齣關於人性和移民主題的電影。 
 kc 
2013年2月21日上午11:19
謝謝到訪及留言。你說的英國2007年新版《出埃及記》我沒看過,不過聽你所形容,這電影似乎很有意思,有機會一定會看。又想起BBC 近年拍的現代版 Sherlock Holmes,覺得也很不錯。

Yen 
02/03/2013 08:11 am 
我也不那麼喜歡 Marius。 
革命之前,學生們都高唱《紅與黑》:「紅,是憤怒人民的鮮血,黑,是過去歲月的黑暗,紅,是黎明的曙光,黑,是終會完結的長夜!」Marius 卻因與 Cosette 一見鍾情,意亂情迷:「紅,我的心靈在燃燒;黑,是當她不在的時候。紅,是慾望的顏色,黑,是絕望的顏色。」Enjorlas 聽到,對他直斥其非,「誰關心你孤獨的心靈?為了達至崇高的理想,我們渺小的生命,已經不算甚麼!」大快人心。

kc at 02/21/2013 08:27 pm reply
不錯,Enjorlas 帶領學生們唱"Red & Black" 那一幕也是我很喜歡的。

01/31/2013 08:14 pm 
"On my own" 很動聽。不過,Eponine 太傻了,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犧牲性命,值得嗎?

kc at 02/02/2013 08:59 am reply
同意。Marius 其實也不是那麼好。樣子固然不及學生領袖 Enjolars 英俊,(不知何故,由舞台版本以至電影版,演出這角色的,都是全劇演員中最靚仔的!),性格又軟弱,知道Valjean是逃犯,起初還有點嫌棄。後來 Valjean 救了他的性命,他才心生感激。Eponine 為他而死,他不也轉過身,便開開心心和 Cosette 結婚去?!

CH 
01/30/2013 08:03 pm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真是一首很令人動容的歌, 不單想起六四,也想起歷史上為了公義,平等,自由等捐軀的許多無名英雄 ... 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日民主社會。

CH at 02/03/2013 10:12 am reply
這是 "Drink with me" 部分歌詞: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y Can it be you fear to die? Will the world remember you When you fall? Could it be yo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 Is your life just one more lie? 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y To the life that used to be At the shrine of friendship, never stay dark Let the wine of friendship never run dry Here's to you and here's to me.."

CH at 02/03/2013 10:10 am reply
不錯,"Drink with me" 也是劇中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與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同樣感人。

kc at 02/02/2013 08:37 am reply
還有一首我很喜歡的歌,"Drink with me"。那是學生們慷慨赴義之前一晚,一起舉杯暢飲,一邊歌誦友誼,一邊向他們曾經認識過,有過開心日子的女孩們說再見。場面沉重卻溫馨,很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令人落淚。

Sam 
01/28/2013 07:52 pm 
我未看過舞台音樂劇,但只看電影,已經感覺很震撼。 下次到倫敦一定要入場欣賞。

kc at 02/02/2013 08:39 am reply
好啊,相信你一定會喜歡。

Monday, 31 December 2012

日出與日落之後 ...

因為《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的成功,電影原班人馬決定再接再厲,拍攝第三集。
聽說電影在希臘實地拍攝,命名為《Before Midnight》,將於 2013 公映,與第二齣《Before Sunset》相隔,又是九年。

《Before Sunset》臨完場前,Jesse 在 Celine 的公寓,看著她用吉他自彈自唱,一首她自己作的,有關他們的歌,勾起他多年來藏在心中對她的思念。



他一邊看著她,咀角帶笑,良久。她提醒他,"Baby, you're going to miss your flight.."  是的,他知道,是時候要走了,不然,他會趕不上飛機。

究竟,那一天,他有沒有趕上班機返回紐約,還是留了下來?答案很快便會在第三集中揭曉。

不過,趁第三集電影未公映之前,或者可以讓我在這裡嘗試先作一個預測。
假如由我來寫,故事的結局,會是這樣:

Jesse 沒上回紐約的班機,留了下來,和Celine 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只是,一如世間無數的愛情故事,都說相愛容易,相處卻很難。短暫的甜蜜過後,他們始發覺,其實,他們並不真正認識對方。
之前,他們真正相處的時間不過兩天,看到的,都是對方最好的一面,真正的考驗,來自共同生活。
他開始記掛留在紐約的妻兒,還有他的事業,他的出版商催促他歸去。
而她,長久 習慣了單身的自由,也不願意再為任何人改變自己。
就是這樣,二人到頭來,還是分手告終。

九年後,他們各自帶著家人兒女到希臘度假,不想又再次在街頭重逢。
他多添了一個女兒,名為 Celina。他不再寫作,改為做生意,是成功的出版商。
她,依然獨身。因為曾經滄海,不再相信愛情,不想再浪費時間,更不欲觸碰心中一層一層癒合的繭,寧願孤單一人。
他 們相約一起晚飯聚舊,飯後在雅典市內漫步,說起當年種種,往事如煙,不勝唏噓。
午夜之前,他們再次道別,他們說了再見,雖然心裡,誰也不知道他們還會否再見,或者是否又要等到九年之後,不知道在世界那一個角落,他們才會再次相逢。到時,他們應該過五十歲了,還會否認得出對方?

這個結局,女主角Julie Delpy 其實在兩年前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 《2 Days in Paris》中早已宣告了,電影尾端一段女主角獨白,道盡了愛情的荒涼:

Final Scene in "2 Days in Paris"

I realise something so basic -- I don't know you..
It is not easy being in a relationship, much less to truly know someone in a relationship and accept them as they are with all their flaws and baggage ..
After two years of being together, I barely knew him, nor did I  know him at all.
And to truly love each other, we have to know the truth about each other... even if it is not that easy to take

我這才發覺這麼基本的真相,我不認識你。
和一個人在一起已不容易,真正認識和你在一起的那人,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缺點,及所背負的一切,更加困難。
和他一起兩年,這才發覺,我根本不真正的認識他。
真正愛一個人,你需要要知道真實的他是怎樣的,雖然真相,往往並不容易接受。

The toughest thing for me is to decide to stay with someone for good..to say to myself that this is it, this is the man I am going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with.
To decide that I will make the effort to stay and work things out, and not run off the minute there is a problem is very difficult for me..
 對於我來說,最難的,是下定決心,和一個人永遠在一起,告訴自己這就是我要和他終生斯守的人。
要我下定決心,當我倆有問題發生的時候,我會盡一切努力解決,挽救,而不是逃避,一走了之,是很困難的事。

It always fascinates me to se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 I have the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so as not to bear the rest
令我最感迷惑的,是曾經愛你愛得瘋狂的人,轉眼間可以對你說甚麼感覺都沒有了。
所以當我感覺到他要離開我的時候,我會先開口和他分手,就是避免承受更難忍受的痛。

Here it is, one more, one less, another waste of love story,
Yes we may bump into each other, we'll meet our new boyfriend, girl friend and act as if we haven't been together..
Then slowly we'll think of each other less and less, until we forget about each other completely, always...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i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o forget the other, then after a few months of total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and after 2 years of loneliness,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this is the one..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There is a moment in life when you cannot recover anymore from another breakup ..

就是這樣,多一個,少一個,又是一白費心機的愛情故事。
我們可能還會碰見,各自交上男朋友,女朋友。好像,我們從來沒一起過。
然後,我們想念對方愈來愈少,直到有一天,我們會把對方完全忘記了。
總是這樣。
對於我來說,總是這樣,分手,崩潰,借酒消愁,到處留情,用一個他去忘記那個他,然後,在幾個月的空虛之後,又開始嘗試尋找真愛,絕望地尋找,捱過兩年一個人的寂寞之後,終於遇到新的愛情,你對自己發誓,說這次是真的了,直到,這個人又消失了。
然後,有一天,在生命某一刻,你會發覺,你再不能夠從又一次又一次的失戀中重新站起來。


這,就是我猜想電影故事的結局。
名字方面,為了貼合主題,這齣續集,其實應該叫作《日出, 日落》("Sunrise, Sunset")。
不錯,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緣起緣滅 ...
世事就是這樣,循環不息:  得到,失去,再得到,再失去。
生命,就是這樣,在得與失,喜與悲,笑與淚,離與合之間,悄悄的流逝。
愛情,看透了,亦不外如是。

明天,太陽依舊會再次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PS:

今天,不經不覺已是 2012 的最後一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無論過去的一年對你來說是好或者不好,幸或者不幸,都已成為過去,無論多麼不捨,又或者多麼痛悲,都不能改變甚麼,唯有放眼將來。
新的一年會是好,是壞,是幸還是不幸,都掌握在你手裡,都看你自己。
希望大家都好好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快樂,豐收的 2013年!

Happy New Year !



Comments:

  
 Yen 
2013年1月5日上午2:52
  • Julie Delpy 在 Two Days in Paris 那段獨白,道盡現代都會女性在情路上跌拓,尋尋覓覓的辛酸,雖然很灰,卻真實。想起最近看的香港寸嘴女作家王迪斯作品,她的金句,例如: 「無論電車男還是波子男,天下烏鴉一樣黑。」,「對於男人,任何期望都是一種天真。」都教我叫絕。不知你有沒有看過?
kc 
2013年1月5日下午1:19
  • 王迪斯,我是久仰大名,卻從沒讀過她的文章。看了你 quote 的她的金句,覺得頗有意思,有空定會找她的作品來看看。


 CH 
2013年1月1日上午3:27
  • 十分期待第三集(最終回?) 《Before Midnight》,很有興趣知道結局是否真的如 kc 你所預言。太陽底下無新事,每段關係,無論多不捨,都會有終結時。不過,正如 Scarlet O' Hara 所言,明天,又是另外一天。Happy New Year!
kc
2013年1月13日上午12:53
  • 重 看這兩齣電影,不禁令我再次嗟歎,所謂緣份,就是 timing,時間不對,即使遇著適當的人,也只能錯過。他們兩人,明明相遇了,深深被對方吸引,可惜timing不對,每次相遇,相聚的時間都不夠一 天,總是來去匆匆,然後又要相隔九年,才可再見。試問,人生有幾多個九年?他們,到底還要蹉跎幾多歲月,才能修成正果?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因為《巴黎戀愛寫真》,最近禁不住重看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依然百感交雜。
想起我是先看《Before Sunset》的,並不是在電影院,而是電視上的電影台。大概是2005年吧,看了很喜歡,隨即找了《Before Sunrise》來看。
《Before Sunrise》拍攝於1995年,與《Before Sunset》相隔九年,而我由第一次看這兩齣電影到現在,又是七年。晃眼之間,十六年,一生之中最珍貴的流金歲月,就在這兩齣電影之間,不經不覺過去 了。

《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分別在維也納及巴黎取景,拍攝得很美,很動人,編,導,演皆出色,曾被英國衛報選為世紀二十齣最偉大愛情電影第三位,是浪漫愛情電影經典。 兩齣電影之中,我是比較喜歡《Before Sunset》的。可能是因為我是先看這下集,先入為主吧。但更重要的是,我看這電影之時一如電影中的 Jesse 和 Celine,已不再年輕,心境與這電影中的她更為接近,所以更有共鳴。

不 過《Before Sunrise》的確勾起了不少自己年輕時在歐洲流浪的回憶。


想起那一年,我從意大利北部的小城 Triesta 獨自乘坐火車經奧地利 前往捷克布拉格,途中經過維也納,逗留了一天。在那兒也認識了一個奧地利男子,帶我在市中心遊覽了一個早上,還請我喝聞名的維也納咖啡,不過後來他問我, 要不要上他的家坐坐之時,我聞其歌而知雅意,很禮貌地拒絕了,他也不以為然,還很有風度的給我介紹維也納的其他景點,後來我一個人,也跟著他的指引,乘纜 車到了山頂,鳥瞰整個維也納的景色,又乘公車去了看聞名已久的多瑙河,去到,才發覺多瑙河原來並不是藍色的,很是失望,甚至有被騙的感覺。還記得那天是星期天, 很多一家大小在河畔野餐,遊玩,晒太陽,我獨自一人,在四周人群歡笑聲中更感寂寥,突然覺得意興欄柵,再沒興致逗留。於是在日落之前,我回到火車站,跳上 另一班列車,繼續我的旅程
...  

這便是我對維也納的僅有回憶。看過 《Before Sunrise》之後,倒有興趣再重遊這個奧地利音樂之都,不過,希望到時不會又是孤單一人。







 說回這兩齣電影。

《Before Sunrise》中的Jesse和Celine,在前往巴黎的火車中相遇,一見如故,後來Jesse說服Celine和他在維也納下車,相伴在維也納度過了一天

他們年輕,沒錢,住不起酒店,可是,
他們是那麼快樂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期盼...  他們走過大 街小巷,他們談政治,談理想,談藝術,談人生,談音樂,談文學,有說不完的話題晚上,他們在草地上喝著酒吧主人送給他們的一瓶紅酒,醉了,席地相相擁抱著對方睡去,然後,在日出之前,他們在火車站惜別,約定半年後在同 一地點再會。

兩人分別離開維也納,他趕往機場乘搭班機飛返紐約,她則獨自坐火車繼續回巴黎的旅程。
這時, 銀幕上呈現一幕一幕靜止的畫面,導演再帶觀眾一一重訪二人在維也納的足跡: 停泊在河邊遊覽船,船上的咖啡店,他們走過的大街小巷,遊樂場上的摩天輪,街角的噴泉,墳場裡綠草如茵的草地上違留下來的酒瓶,一個老婦在草地上緩緩走 過。配上巴哈中提琴幽怨的"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Number 1 in G"樂章,很有曲終人散,人去樓空的寂寥感覺。








 


電影就此完結。他們最後到底有否如期,半年後在維也納重逢,再續前緣?留待觀眾各自猜測。想不到,這個答案,要等到九年後,電影的續集《Before Sunset》,才揭曉。


九年之後,他們在巴黎重遇,二人外表,情懷,都不比當年。特別是她,飾演 Celine 的Julie Delpy 生於 1969年,拍攝《Before Sunrise》時才廿四歲,鮑蒂昔尼模樣金黃色微曲的長髮,緊致光滑的皮膚,明亮,慧黠的眼神,修長苗條的身段,可愛的笑容,真的是花樣年華。九年後, 她也不過是三十三歲,消瘦了的她,卻已臉容憔悴,感情,生活的不如意,使她變成一個苦澀,憤怒中年,女性果然比男性更經不起歲月的磋跎!   難怪當他們重遇,她笑穿著問他,"Do I look any different?"  (問這問題,她當然是希望他回答她,「沒有,你一點也沒有變,和從前一樣。」,雖然明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女性,總喜歡自欺欺人!)
他望了她一會,很聰明,避重就輕,很幽默的回答,"I have to see you naked."

相對於她,他可算比較幸運,這些年來,他生活得不錯,是成了名的作家,並已婚,有一子,但他心裡,仍然記掛著她。
他把他們的故事寫成書,又安排了親身到巴黎開新書發佈會,下意識是希望可以在巴黎重遇她。

結果,如他所願,他們真的在巴黎遇上了。
很諷刺地,和第一次遇見她的時候一樣,他們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在日落之前,他便要趕往機場,乘坐飛機返回紐約。

一如從前,他們見面,總有說不盡的話題。他們談過去,談愛情,談人生。
她 問他那年究竟有沒有前往維也納?他支唔以對,反問她同一問題。她說沒有,他跟著也答沒有。她鬆了口氣,解釋她她原本也打算赴約,可是由於祖母病逝,她要奔 喪,所以未能成行。聽她這樣說,他才也坦白承認,那一年,原來他有應約,再到維也納,可是見不著她。他的命運從此逆轉。
他不斷思量,嗟嘆,What if? 假如他們當年在維也納如期再會,他們的人生,便會很不一樣。

而她,當然也沒忘記他。對於她來說,每一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失去了,都無可代替。
這 些年,她當然有過其他男友,可是,他們都不是他。
感情上的不如意,令她對愛情失去幻想,對人,對事,不敢再懷有過多希望,生活是一堆挫折,生命充滿妥協, 開始享受獨自一個人,麻木地生活,直到她看了他的書,勾起了她心底深處的記憶

她想起,那一年,當她還是年輕的時候,她曾
相信過愛情,也曾浪漫過,只是, 那一天和他的共處,似乎已耗盡了她一生的浪漫,自此之後,她的內心似已掏空,在餘下的日子,她再沒能對其他人付出同樣的感情。


聽罷,他很懊惱,問為何他們當年沒想到交換電話地址,以至完成失去聯絡。
她回答,那是因為他們太年輕和愚蠢 (coz we were young and stupid)。他們還以為,即使錯過了對方,以後還有很多機會,遇到其他一樣可以和他們溝通的人。直至他們之後在情路上尋尋覓覓,卻一直沒有遇到更好的

他結婚、生子,繼續生活,心 底裡卻依然念念不忘年輕時在那一天遇見的她,和那一天和她一起度過的那美麗的時光

電影中有一幕我特別有深刻印象:
在 新書發佈會上,有讀者問他,下一本書會寫些甚麼?

他想了一會,緩緩答道:他想寫有關一個原本很有夢想的人的故事。
這人年輕時,好想做一個冒險家,到處遊 歷,後來,他結了婚,有體貼的妻子,可愛的女兒,一份很好的職業,好像甚麼都擁有,他卻依然終日鬱鬱寡歡。一天,他看著他五歲的女兒,穿著一條夏天裙子, 開心的躍上檯面,隨著流行音樂拍子跳起舞來,他忽然好像回到十六歲那天,他和他的女朋友在外玩了一整天後送她回家,她捨不得離開,頑皮地躍上車頂,隨著音 樂起舞,當時汽車中的無線電播的,正是同一首歌,她臉上的表情,和他女兒的一模一樣 ...


他說的,很明顯其實是他自己的心聲。
他,就像他書中模擬的主角,事業有成,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然而,他不快樂。

他一直記掛著的,是多年前,他年輕的時候在歐洲一列火車上遇到的法國女孩。

第一次看這場戲,已深深被感動,想起《紅樓夢》說的:「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使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就是這個意思吧,不禁惻然。
他掛念的,其實並不是她,而是逝去的青春歲月,及年輕時對浪漫愛情及理想的執著。

如果《Before Sunrise》是代表了我們短暫如朝露,夢幻一般的浪漫青春歲月,《Before Sunset》說的就是現實,成長,及成長之中,每個人在感情及生活上少不免經歷的種種失敗,挫折。

聽著她對他訴說她多來感情路上的不如意,如何由一個對生命充滿熱誠,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小女孩,到慢慢忘記所有理想,變得現實,妥協,不再相信愛情,寧可孤獨一人,因為一個人寂寞,總比坐在情人身旁卻仍感到寂寞好。

不知何故,想起王菲這首《長大》:





「我尚幼小 望向風裏 愛天真淺笑
  天空永恒幻變 多麽奧妙 我卻幼稚管不了
  青蔥歲月 靜靜遠飄 路上奔波 再也不懂淺笑
  彷佛汽球在風飄 怎意料 慨歎這是否需要
  你說這叫長大 我說多麽的費解
  我愛看這世上有多大 可惜世界 轉變太快
  
      當我厭倦 再沒法走 默默哭叫 我要當天所有
  感觸世情幻變猜想以後 不改只有 遠遠的星宿
  每次失意躲避 我說多麽可悲
  我愛昨天那自我天地 多麽粗糙 卻也多優美」





Comments:

Scarlette 
2013年1月2日上午8:49

  • Love these two movies! Agree "Before Sunset" is sad, but more realistic..  

kc 
2013年1月5日下午1:42

  • True, life is full of regrets...that's what make the film realistic..


CH 
2013年1月1日上午3:18

  • 《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是我最喜愛的愛情電影,特別喜歡電影中 Jesse 和 Celine 無所不談的對話,雖然有人或許會認為這樣子的喋喋不休有點沉悶,但可能他們的對話內容太精彩,特別是《Before Sunset》中,不再年輕,看透世情的二人談過去,現在,愛情與人生,雖然頗灰暗卻透徹,真實,令人一再回味。

kc 
2013年1月5日下午1:37

  • 劇本的確寫得很好,聽說演員,特別是 Julie Delpy 也幫忙構想及撰寫了戲中不少對白。真不愧為才女,美貌與智慧並重!

 

Saturday, 15 December 2012

《巴黎戀愛寫真》‏

因為之前患上感冒,斷斷續續差不多病了一個月,自從十月看過《書中字有夢女神》之後,再沒入戲院看電影,直到這兩個星期精神好轉,又見最近有多齣電影上 畫,如《ARGO救參任務》,李安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Brad Pitt 的《奪命無聲》,《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還有港產片《寒戰》等,口碑不俗,我都有興趣,都頗值得入場支持。最令我急不及待選擇先看的,卻是一齣剛上畫的日本電影《巴黎戀愛寫真》。

選擇這電影,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山美穗。
認 識中山美穗,是由十多年前看過她一人分飾兩角,獲獎無數的日本經典愛情電影《情書》開始,後來也看了她和金城武主演的電視劇《二千年之戀》。很喜歡她靜 寂,帶點憂鬱的臉容,優雅的氣質。此外,這電影是由岩井俊二(就是《情書》的導演)監製,導演北川悅吏子,是另一齣日本經典電視劇《悠長假期》的編劇,負 責電影配樂的又是我喜歡的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加上這電影全程於巴黎實地取景,巴黎浪漫景致,教我怎能不對這電影充滿期待?




故事很簡單,說的是兩個來自不同背景,身份懸殊的男女,在異地偶爾相遇,有點像經典《羅馬假期》,及早前寫過的《晚秋》,他們短聚了三天,產生了微妙的感情,然而,兩個人都知道,他們相遇得不是時候,不會有將來,明知道沒結果,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電影開始時,向井理飾演的年輕攝影師八神千甫到巴黎,便被妹妹撇下在塞納河畔,不諳法語,人生路不熟的他,正感徬徨無助之際,遇上同樣來自日本,由中山美穗飾演的河原葵。

她不慎踏破千的護照,並折斷了高跟鞋的鞋跟。他幫她修補鞋跟,從閑談中,知道她是居住在巴黎,替一份以日本讀者為對象的報刊作採訪的 freelance 自由作家,他鄉遇故知,份外感到親切。他們交換了電話。他在領事館辦辦完申請新護照手續後,想到酒店 check in,卻不記得妹妹在巴黎訂的酒店名字,幸好葵剛來電,她憑著一個有關甜品的線索,推敲出酒店的名字,(那酒店最出名是它的甜點 popelini, 一種用巴黎老牌餅店 ,最近也在香港開了分店的 Laduree 奶油做的,法國奶油泡芙。) 。

後來,千更得她用電話沿路指引,教他從領事館一路走 到酒店所在地。沿途他經過凱旋門、巴黎鐵塔、香榭麗舍大道,羅浮宮等,他一邊走,她一邊在電話中充當導遊,給他介紹這些巴黎景點。而我們作為觀眾,亦跟著 千,在銀幕上飽覽了這段巴黎沿途的風光。



(這段異地邂逅及巴黎遊,又令人想起電影 Before Sunrise 和 Before Sunset。)



我沒有運動細胞,平時忙於工作,假日情願休息,唯一的運動就是步行。在外地旅遊,更加如是。
巴黎是一個很適宜步行的城市。這段路程,我當然走過。其中葵說到 Champs-elysee 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著名的購物中心,很多遊客必來朝聖的老牌名店 LV,就位於這條美麗的街道上。想起兩年前到巴黎,走過 LV 門外,  的確如她所言,大排長龍,不禁會心微笑。





最後他到達酒店,卻發覺原來她也來了,為了答謝她,他邀請她吃晚飯,飯後到酒館喝酒,她醉了,他送她回家,因為又忘記了酒店的名字,留在她家中,在浴缸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醒來見到他,大為意外,卻也很是歡喜。她為他煮早餐,他幫忙做咖啡。

她要為她工作的報刊寫一個有關復活節專題,他倍著她到麵包店採訪甜品師傅,聽他講解復活蛋的故事。從閑談中,兩人對彼此的認識漸多,情愫漸生。

他,出生於東京狄士尼樂園成立那年,即 1983。
而她,比他年紀大十多年,她年輕時跟一個藝術家結婚,移居巴黎,後來才發現,他花心又多情,背著她在外有多個情人,她決定和他離婚。
離開他之後,她才發覺自己懷孕,她把兒子生下來,獨自撫養,二個人加上小貓,一家三口,有一段時光都算樂也融融。
每當她在鋼琴前彈起莫札特的《小步舞曲》,貓兒都會知道是用饍時間了,自動跑回來。
可是兒子天生體弱,不到五歲便病逝,後來,連貓兒也走了,只剩她一人,忍受著傷痛,和無邊無際的寂寞,故作堅強地生活下去。
每天她回家之時,在門外,都會裝作若無其事,大聲說一句,「我回來了。」雖然,她知道,屋內根本沒有人,她,只有她自己。

多年來一直獨自生活的她,內心其實很寂寞,這兩天在他的倍伴下,她的心,似乎也隨著慢慢復活過來。
但 另一方面,因為曾經受過情傷,好不容易復元,一個人在異地,過著簡單,平淡,卻恬靜的生活,因為害怕再受傷,加上明知道對方只是過客,又比自己年輕十多 年,怎樣看他們也不會有將來。所以即使她也很渴望愛與被愛,她都只能盡量抽離,不敢貿然投入,最多只能或在言語間隱晦地作出試探,或者在酒後借醉依偎在他懷中,一晌貪歡。

對於他來說,她成熟,世故,獨立,美麗,溫柔,有一份有趣的工作,會烹調,在他迷途的時候固然幫了他一把,後來得知她的故事,心生同情,由憐生愛。
可是,他有感自己也正處於徬徨,迷惘的階段,沒能力給予她任何承諾。他曾經也滿懷夢想,希望可以有自己的攝影展,出版自己的攝影集,然而,在現實中,他每天都只是營營役役,既達成不了理想,又逃不脫,工作上的不如意,女友也 離開了,令他覺得自己不中用。因此,雖然他被她吸引,對她有好感,卻不敢大擔採取主動,只能 像她一樣,多翻含蓄地試探,欲言又止。

最後她答允帶他去看她最喜歡的巴黎景點,原來就是巴黎鐵塔,因為,巴黎鐵塔永遠都在,不像人,聚散無常。
他聽到她這樣說,隨口便答道,「我能成為你的鐵塔就好。」
她隨即調侃他,「明天就要走的人,別說那樣的話。」
他唯有無奈地嘆息,「真不想回去。」
她聽了一怔,頓了一頓,終於鼓起勇氣,輕聲說道:「那,就不回去好了。」
他卻躊躇了,沒即時回答她,她知道自己做次了,連忙改口道,「不好意思,令你受窘了。」



導演在電影中也安排了千的妹妹,來作一個對比。
相對於葵,年輕的她顯得敢愛敢恨。她千里迢迢帶同哥哥來巴黎,就是為了追求她的所愛,一個多情,不羈的年輕藝術家。她撇下 哥哥,大擔找他上門,和他過了兩天甜蜜的好時光。在最後一天,她提出,她愛他,她不要一個人,要和他結婚。他嚇呆了,不知道如何回應。她對他說,要不,和 她結婚,要不,和她分手。她不要和他拖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果然是一個勇敢的,忠於自己感情的年輕新一代女性!


遊覽船快駛到 Ponte Marie 瑪麗橋,葵告訴千,傳說船在橋下過的時候,許的願就會實現。不過,要戀人才可以。
千聽罷抓住葵的手笑說,「那麼,就讓我們假裝戀人吧。」
不錯,由於不同的原因,兩人都太多顧慮,太多猶豫,他們最多只能假裝,時間一到,還是要道別,就像《羅馬假期》中的公主和記者,三天短聚之後,各自回到自己的現實世界。



臨別依依,兩人在巴黎街頭道別,雖然不捨,卻也唯有最後來一個深深的擁抱,夕陽斜照在他們身上。
跟著,送他上車之後,她瀟灑地轉過身,在坂本龍一的音樂聲中,她的身影,迎著夕陽逐漸遠去。

「對於我,巴黎就是鐵塔和你。」
以後,當他想起巴黎,他就會想起她。她,就如巴黎鐵塔,永遠都會存在於他的記憶之中。



千離開後,葵回復如常的生活。
然後,有一天,她收到他從日本寄來的包裹,裡面有一張他個人攝影展的邀請咭,另外,還有一對漂亮的新的高跟鞋。
她想起,那天她和他到鐵塔遊覽後,累了,她坐下來,發覺自己穿的仍是那雙鞋跟斷過,由千替她修補過的鞋,她不禁輕輕說,我要買過一雙新鞋子。
想不到,他聽到,還記在心中。

她捧著那雙鞋子,很開心的笑了,又隨即穿上,打開大門,走到屋外樹下的長椅坐下。
她坐在椅子上良久,把腿提高又放下,欣賞這雙新鞋子,臉上,一直帶著笑。

這電影的日本片名,就是《我想買新的鞋子》,英文是 "I have to buy new shoes"。意思很明顯。
舊的,破的鞋子,就像我們不堪回首,傷痛的過去,無必要永遠留著。是時候像葵一樣,把它拋開,釋放心扉,穿上新鞋,走新的路,即使,路上沒有他,她也可以帶著微笑,迎向新生。

怪不得,一個膾炙人口的商場廣告也如是說,「每一個女性,都需要一雙新的鞋子。」
明天,一於也去給自己買一雙新鞋。 
Comments:
Irene
2013年3月27日下午1:30
  • 鞋子之於女性,似乎真的有著特殊的意義。Sex and the City 的 Carrie 也說過:「愛情會逝去,鞋子卻永遠在」。和這電影中葵說喜歡巴黎鐵塔的原因一樣。
CH 
2013年3月30日上午2:22
  • 不 錯,Sex and the City 電影中Mr. Big 最後就是用了由 Manolo Blahnik 設計的藍色水鑽高跟鞋向 Carrie 求婚。這位設計家所設計的鞋,Madonna 曾形容為 "as good as sex and they last longer"...,道盡女性對鞋子的感情。不 錯,Sex and the City 電影中Mr. Big 最後就是用了由 Manolo Blahnik 設計的藍色水鑽高跟鞋向 Carrie 求婚。這位設計家所設計的鞋,Madonna 曾形容為 "as good as sex and they last longer"...,道盡女性對鞋子的感情。
kc 
2013年3月30日下午7:44
  • 哈哈,難怪當很多人批評 Manolo Blahnik 所設計的鞋子售價太昂貴之時,他回答道:「你認為貴麼?總比離婚便宜。」
Rebecca 
2012年12月21日上午9:38
  • 同意這電影很有"Roman Holiday", "Before Sunrise" "的影子。但與這等經典相比,本片水準只是一般。不過,頗喜歡這電影 Open ending 的結局。千隔洋送上邀請咭及新鞋給葵,證明他心裡仍然有她。葵會否穿上千送的新鞋,出席他的攝影展?他們會否有一個美滿的結局?全留給觀眾想像。
kc 
2012年12月24日上午1:35
  • 結局的確很有意思。假如我是葵,一定不會去日本出席千的攝影展。他送來新鞋,可能只是為了感謝她曾經在他流落巴黎的時候幫過他一把,未必有其他意思。況且,如今他事業有成,大把年輕貌美的女孩子爭著做他的女友,她又何必貿然去湊熱鬧?假如他真的對她念念不忘,自然會再到巴黎找她。女性,尤其是年紀不輕的女性,輸不起,還是矜持些好。
Scarlette 
2012年12月18日上午11:00
  • 電影裡中山美穗遇到男主角時穿的,和片尾收到他郵寄來的鞋,都是法國著名品牌Roger Vivier,價值不菲,我也想要一對呢!
kc 
2012年12月18日下午1:31
  • Roger Vivier 的鞋美則美矣,可是四吋那麼高,我一定不會穿!
 CH 
 2012年12月18日上午9:42
  • 導演北川悦吏子原來是日劇經典《悠長假期》的編劇,難怪某程度上這部電影很有其影子。可惜男主角固然不能與木村拓哉相比,就是中山美穗也是美人遲暮,與當年《情書》初出道的她相差甚遠。果然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kc 
2012年12月18日下午1:29
  • 不錯,歲月留痕,中山美穗臉容難掩滄桑,幸好她的身段依然高挑苗條。《悠長假期》是我第一套看木村的電視劇,自始便喜歡上他。這劇還有竹野内豐及松隆子,真教人懷念。
 Sam  
2012年12月16日下午12:38 
  • 我也很喜歡中山美穗和她的《情書》,一齣凄美憂傷的電影。最深刻印象是中山美穗飾演美麗深情的博子,跑到未婚夫遇害的山上,站在白皚皚的積雪中對著山頂放聲大喊:“藤井樹君,你好嗎? ” 令人落淚。 
kc 
2012年12月18日下午12:25
  • 《情書》的確是日本愛情電影經典,每次重看,都有很深的感受,想起逝去的青春和愛情,一如電影中提及的普魯斯特的那部著名小說的名字,《追憶逝水年華》,特別令人神傷。
kc: 2024年七月,相隔十年,重訪小樽,更感時光匆匆飛逝,身邊很多人和事都不一樣,不禁又想起岩井俊二《情書》中,中山美穗在雪地上放聲高呼「你好嗎?我很好!」(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 。)的一幕。也好想向多年沒見或已離開的朋友,親人,說一句你好嗎,這是問好,也是告別,希望糾纏博子多年的思念,可以終於放下。

Tuesday, 13 November 2012

Ruby Sparks《書中字有夢女神》-- 我們愛的,只是心中的幻想 ..

早前看了《書中字有夢女神》Ruby Sparks 這電影,很有點感觸。



這是一個既夢幻,又真實,有關愛的故事。
一 個患有自閉症的天才宅男作家,自從一書成名之後,卻再寫不出第二本著作。他開始每天晚上發夢,在夢中,朦朧間仿佛看到他心目中的女神。

他向心理醫生傾訴, 醫生著他把他的夢境寫下來。他照做了,他給予夢中女神一個名字 --  Ruby Sparks ,二十六歲,來自 Ohio,念高中時愛上她的西班牙語或者繪畫老師... 有關她的細節,愈寫愈多。然後,有一天,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 他的夢中女神,竟然真的出現在他的生活中。

看似是那麼不可能的事,他即時的反應是驚訝,不相信,以為是自己精神分裂產生的幻想。然而,到最後,他接受,相信了。因為正如他說:It's love, it's magic!
不錯,愛情原是夢幻,而愛裡,甚麼也可能發生。

像所有剛剛尋找到心中所愛,開始一段愛情關係的男女,他們一起有過快樂甜蜜的時光。
但都說,相愛容易,相處卻很難。很快,當迷惑過後,情濃轉淡,他開始發覺,她並不是他想像的完美。
他開始嘗試改變她,使她能真變成他心目中的理想情人。
他覺得她性格太獨立,對他不夠依戀,他不感到被需要,因此他走到打字機旁,將她改寫為感性,柔弱的女子。
然而,之後他又覺得她太情緒化,多愁善感,對他百般癡纏,令他更厭煩。因此,他又再嘗試改變她,把她的性格改寫為開放,熱情,不再以他為中心,可是,這樣一來,她變得對異性卻來者不拒,令他又妒又恨。

原來,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甚麼理想情人。
我們愛的,只是心中的幻想。

很多時被我們視之為夢中情人的他或她,很可能其實都只是自己幻想中美化了的虛擬影像,
「理想」,是因為隔著距離,「完美」,是因為你並不真正認識現實的他/她,沒有機會看到他/她不完美的一面。
夢中情人,顧名思義,只適宜存在於夢想之中,讓我們隔著距離,遙遠地,默默地欣賞,愛慕,與思念。
一旦像這電影中的女主角跑到現實來,給你真的見著她,始發覺,她並不如你想像中完美,短暫的甜蜜過後,日子久了,兩人少不免齟齬,嫉妒懷疑不信任,接踵而來,傷心失望難免,夢想終會幻滅。

就像電影中的他倆。

他和她吵架,她要離開,他不准許,用文字強留她。
看著她一次又一次要走出屋子,卻每一次都撞上一棟隱形的牆壁,碰得焦頭爛額,卻仍不斷的試,終於,她累了,倒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哭,他心痛..
雖然他是那麼不捨得,最後,他還是忍痛決定讓她離去,還她自由。

原來,真正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而是,理解她的需要,尊重她的決擇。
縱使這樣做,他會失去她,但,他依然無悔,只要她快樂。

愛情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碎。
明知道她只是一個他虛構出來的人物,不可能真的存在這真實世界中。
然而,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她給予他的感覺,經歷的種種甜蜜,妒恨,憂傷,卻不啻現實世界中的戀愛,是那麼真實。
或者,情愛原本是虛幻。所以,真與假,虛與實,根本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那感覺。


正如後來,他把和她的故事寫成書,在一個讀者發佈會中,他對著讀者唸的一段書中告白:
"This is a true and impossible story of my very great love...
You may read this and think it is magic..but falling in love is an act of magic.."

愛情是魔法,沒甚麼不可能。所以不必太在意這故事是否真實。
最重要的是那感覺是真的。
只是,當愛的感覺出現的時候,他沒能發覺,消失了,他才知道,可惜,已經太遲。

電影末端,他卻再次在真實世界中遇到與 Ruby Sparks 長得一模一樣的女郎,她正在看他寫的這書,不過她不認得,他就是作者。

他向她搭訕,"Have we met before?"  我們之前見過嗎?
(想起《紅樓夢》,寶玉第一次見黛玉,也是覺得她很面善,說道,「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
是否世間所有痴男怨女,愛恨癡纏,卻原來,都似寶黛,原是有前世瓜葛,到今生相逢,都是為了償還前世不知道誰欠了誰的債,或者未了的緣 ..?)

這個貌似 Ruby Sparks 的女子,不知道大文豪 Fitzgerald 是誰,也沒讀過 "The Great Gatsby",換言之,她並不完美。可是她懂得欣賞,及接受他本人,及他身邊的一切,包括,他那貌不驚人,行為古怪的小狗。
在真實世界中,他終於找到她。

究竟,這女郎是不是 Ruby Sparks 走到現實來的,還是,只是人有相似?抑或,她其實也不是真的,又只是他的幻想?答案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再次給他燃點了愛的希望。他終於放下心結,走出心中桎梏,似是再世為人,願意重新學習再愛。

電影臨完場,她請求他,不要告訴她書中故事的結局。
他欣然承諾:"I promise."

希望曾經愛過,痛過,失去過 ..的他,今次真的會得珍惜上天賦予他這段新的情緣,在現實中,他倆會有一個與書中故事不一樣的,美滿的結局。


Comments:

Anonymous
2012年11月22日上午11:08
愛情一種期待一種感覺一種習慣一種持久

kc
2012年11月23日下午11:20
同意。只是最終,期待會變成失望,感覺會消失。當愛變成習慣,還是愛嗎?有多少愛,真的可以持久?
 
Sam 
2012年11月22日上午11:59
  • 我也很喜歡這齣電影,特別是電影中出現的舊式手動打字機。看著男主角在久違了的舊式打字機的鍵盤上,霹霹啪啪的,逐個字打出他的夢想,不知何故觸動了很多舊時念書做功課的回憶,很是感動。
kc
2012 年11月23日下午11:43
  • 不 錯,電影中的男主角對用舊式打字機的執著,象徵了少年對完美愛情和夢想的追求。後來,始發覺,現實生活中,理想情人並不存在,他終於摒棄打字機,改用 Mac Book Pro,顯示了夢想終歸幻滅,現實中的男女感情關係原是千瘡百孔,人生畢竟充滿遺憾,很無奈,也很悲涼 ...

Wednesday, 8 August 2012

《晚秋》‏


日前看了最近口碑甚佳的《晚秋》。
電影並沒有預期的感動,但很喜歡湯唯沉靜憂郁內斂的演譯,及整齣電影散發一如片名《晚秋》那種蕭瑟,寥落,淡淡的哀愁,及男女主角之間輕輕的,隱隱的,似有還無曖昧的愛。

電影拍得含蓄,緩慢,細緻。對白不多,寂靜的場境,靜止的鏡頭,很有向日本大師小津安二郎致敬的味道。
兩位演員的表現都很出色。特別是湯唯。
我之前說過,我一向喜歡湯唯,很欣賞她的純樸,低調,溫柔,內斂,一點不似內地某些當紅的女演員燿目,嬌媚。

在《晚秋》這 電影中,她演一個表面冷漠,內心孤寂,沉鬱,憂傷的釋囚,演得極傳神,全沒化粧的臉,憂郁的眼神,好像隱藏了千言萬語,說不出的蒼涼。

至於玄彬,我沒看韓劇,所以不認識他。不過,第一次看他演戲,覺得他長得還挺帥的,他這角色難度很高,表現也不錯。電影中有多次,看到鏡或者櫥窗中自己的倒影,都禁不住左顧右盼,檢視儀容,將一個靠色相為生的男伴遊,演得活靈活現。

這電影的英文海報上的副題,是 "Love knows no stranger",意思是說,愛,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他們是來自不同背景,國度,說不同語言,只是偶爾萍水相逢,對彼此一無所知的陌生人。

就像這電影中湯唯和玄彬飾演劇中兩個主要角色。
一個是假釋中的囚犯,一個是被追殺的男伴遊,一個冷若冰霜,一個口若懸河。
一個曾經因為迷戀一個不值得愛的人,甚至為他弒夫入獄,大難臨頭,那人頭也不回避走,連一聲抱歉也沒說,留下她一個人面對。
從此,她對人徹底失望,收藏起所有感覺,淡然,麻木地面對餘下乾枯的人生。

一 個靠販賣色相為生,為了討好顧客,他可以為她們做任何事。(If they want me to be good, I'll be good; if they want me to be bad, I can be bad..Satisfaction guaranteed!) ,  甚得他的顧客歡心,其中一個客人玉子,更真的愛上了他,為了他,偷走了丈夫的巨款,害他被那丈夫雇用的殺手追殺。

兩個看似很不一,心底深處,卻原來都同是缺乏愛,內心寂寞,淪落天涯的異鄉人,偶爾相遇於一個不屬於他們的,長年被被大霧濃罩的城市,在壓縮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溫暖了彼此孤寂的心。

然而,他們認識得不是時候,註定沒有結果,沒有將來。
就像進入嚴冬前的晚秋,草木黃落,紅葉飄零,蕭瑟,凄美的景致。
可惜任由秋色再美,已近嚴冬,一如人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不會長久,都只轉瞬即逝。

他 們第一次的相遇,是於前往西雅圖的長途公路車上。
他被追殺,危急中跳了上車,身上卻不夠錢買車票,他環顧車上的乘客,選擇了她,可能因為她是單身女性,亞 裔吧,問她借了三十元付車資。後來,他逗她,可能只是因為困於長途車上不甘寂寞,也可能是出於職業本能,她卻滿懷心事,沒理會他,更把他給她的聯絡電話扔 掉了,沒想到,後來在西雅圖的街頭,再重遇他。

他帶著她,參加鴨子團,同遊西雅圖。
導遊還叫團友放開懷抱,學鴨子叫,很幽默。
那天,他令她的臉上重現久違了的笑容。就像多霧多雨的西雅圖,那天是難得的天晴,正如導遊說的:
"Seattle is a city of fog, it is rare to have sunshine.
Good times in our life don't last too long..so enjoy while we have it.."
不錯,人生在世,美好的時光並不多,而且轉瞬即逝,所以當你擁有時,好好享受。

後來,他們去了遊樂場,卻發現遊樂場正在拆卸中 (這好像有點喻意,似乎,遊玩和享樂,並不屬於他們兩人..)  在那裏,他們遇見一對似乎在爭執的外籍男女,因為隔得遠,聽不到他們在說甚麼,他一時興起, 為他們配上對白:

男:「你如何找得到我的,走吧。」
         How did you find me, go away
女:「我是老遠從希臘到來尋找你的。」
         I came all the way from Greece to find you.
男:「你好煩。不要再這樣看著我。」
         You are such a tiresome woman. Don't look at me like that !
女:「我一向都是這樣子看你的。跟我回去吧。」
        This is how I always look at you. Come back with me.
男:「不,我已經有了新的生活。為什麼你要回來?」
        No, I have a new life. Why, why did you come back?
女:「我的愛,我的心,都在這裡。」
        My love, my heart, they are all here..
男:「你的心,開玩笑,不要自欺欺人了,那不是愛,只是回憶和執著。」
        Your heart? Don't make me laugh! Don't fool yourself. This is not love, only memories and obsession...

他說的,很明顯是他的心聲。
他把那個女的當了是玉子,他只當她是顧客,並不愛她,他很害怕她為他帶來的麻煩,所以,他趕她走。


這時候,她卻突然開腔,加入了。
女:「請不要這樣子看著我。為什麼你變了這麼多?」
         Please, don't look at me like that,  why had you changed so?
男:「我一向都是這樣子看你。」
          This is how I always look at you
女:「不是的,你以前看著我的眼神是那麼溫暖。」
         No that's not true..your eyes, they are always so warm..
男:  「你為什麼會回來?」
          Why did you come back?
女:  「因為我聽到你的呼喚。」
          You called for me..
男:  「我沒有叫你啊」No I said nothing
女:  「你的眼神,流露的關懷,都告訴我,你在呼喚我。
        有些事情是不用說出口的。」
        Yes you did...your eyes, your caress, they all call for me.
        Something do not have to be spoken...


這段對話中的他,很明顯便是當年害得她意外殺死了丈夫,卻留下她不顧而去的人。
就這樣,他們借這兩個男女之口,訴說了自己埋藏在心裡,想講卻一直未講的說話。
後來那對男女離開了,緊接著的,卻是一段頗堪玩味像 video game 的動漫畫面。
依然是那一男一女,似乎是走在一條行人輸送帶上。
女的走在前面,越行越快,但每當她走到與男的有一段距離之際,她都會不由自主地被挪後 ...
想走,卻走不遠。
那男的,趕在女的後面跑,想追上她,但同樣,每次他快要追上她之時,又恍惚有另一個力量,強把他從她身邊拉開,回到原來的起點。
無論他多努力,想追,都追不上。

兩人之間,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走不近,跑不遠,可望而不可即。永遠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似追逐於愛情之中的男女。
也似乎隱諭了二人的結局: 太多外來的力量,兩人,註定不能在一起,充滿天意弄人的宿命,無力及荒謬感。

接著是一段男女共舞,拍攝得疑幻疑真,魔幻氣色甚濃,為這電影,增添不少趣味及想像空間。
開始的時候,那個女的,手腳僵硬無力,了無生氣,男的把她擁入懷中,帶領著她,盡量跟上音樂節拍,在他的扶持下,終於,二人雙雙起舞,她跳到他的膝上,他把她抱起,飛上半空,消失於雲霄之中。
我覺得,這舞蹈要表達的,是她心底的渴望,她希望有朝一日,有人可以拯救她於水火,使她如同重獲新生,自由起舞飛揚。

後來,他們走到菜市場,在幽暗中,她用他聽不明白的普通話,娓娓道出了她的故事。
而他,就用他僅會的普通話,「好」,和「壞」作回應,可是,每每都說中了...
原來,雖然他不懂得她說的話,可是他卻從她的眼神,語調,猜到她說的,是好,還是壞。
她很詫異,也很感動。

他,雖然只是一個認識不久的陌生人,但很奇怪,他,  竟然懂得她。

他為她深深的悲哀所觸動,由憐生愛,所以翌日,在她母親的喪禮上,他不請自來,在人前維護她,替她掩飾她過去七年一直在監獄中之事,後來,更和曾經傷害過她的他打架,就是為了替她出氣。

她要走了,他送她上車,然後站在車外和坐在車中的她說再見,卻依依不捨,說了再見,卻幾番回頭。
最後,車開了,他趕了上車,他雖然知道,她正在走回監獄的路上,可是他願意留在她身旁,倍她走這一段路。

可惜,天意弄人,公路車遇上大霧,在中途停了下來,他下車為他倆買咖啡,被追殺他的玉子的丈夫和手下逮住,原來他們殺了玉子,嫁禍於他,已經報了警,就等警察到來正式把他拘捕。他心知自己凶多吉少,他哀求他們讓他回去和她道別。

在霧色蒼茫,秋風蕭颯,芳草悽悽的山間,他見到她,把她擁入懷,然後,深深的吻了她。
她,也緊緊擁著他,這一吻,吻得苦澀,哀怨,纏綿,難捨難離,因為兩人都知道,可能是最後一次,這一別,不知何日再相逢,所以特別不捨,唯有將對彼此剛萌生的愛念,毫無保留,傾瀉於這長長的一吻中。
之後,他在她耳邊輕輕的對她說,她出獄之時,他會回來,在這裡等她。

這時鏡頭一轉,在車中等他等到瞌睡著了的她突然驚醒了,她環顧車中,除了她之外空無一人。
一時間,她分不清,剛才,究竟是真實,還是夢境..
她下車,到咖啡店買了兩杯咖啡,到處找他。
可找不著,她著急了,她邊走,邊將手中的咖啡扔掉在地上,遠處傳來警車的嚮號...

電影的結尾,兩年後,她刑滿出獄,依約重臨舊地,到咖啡店內等他。
她背著門,眼望著前面的咖啡,鏡頭向著她,整整三分多鐘,聽到她身後大門多次開關的聲音,她沒有回頭張望..
究竟,最後,她會否等到他? 那個擁抱,他的承諾,是真實,還是虛幻?
一切,留待觀眾自己想像。


翻查資料,發覺這電影原來是韓國經典。
六六年,李晚熙拍攝了,被韓國人看成為神品的第一版。七二年,七五年,八一年分別由日本導演齋藤耕一,金綺泳,金朱容翻拍過。
金泰勇拍攝的這齣是第五個版本,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但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將場景遷移到異國,女主角改為來自內地的中國女子,加強了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異鄉 人在天涯的孤獨感。特意選址在西雅圖這長年被大霧籠罩的城市,並加插了遊樂場那段戲中戲,更突出了男女主角之間那段短暫,疑幻疑真,是偶然,還是命定,隱 隱約約,似有還無的愛。

兩個錯配的男女,在不應的生命階段中遇上,感情,在兩人未察覺之際,萌芽於不經不覺之間。
可惜,兩個人都背負太多過去,兩人都有太多顧慮。
他們,明明感受到對方的情意,他們很想相信,卻又不敢信,因為一切是那麼不真實;
他們對自己,對對方都不夠信心,很想抓住,卻又害怕,一切只是鏡花水月,根本觸摸不到。

整齣電影,他們,都沒向對方說過愛。
可是,正如那外籍女子說的,"Something do not have to be spoken.."
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說出口的。

可能一切都是她的幻想,甚至於,那場擁吻,其實也可能沒發生過,只是她做的夢吧。
然而,兩個人的相遇,來自陌生人的關懷,被懂得的感覺,已經足夠溫暖那原本已冰封了的心,為原本乾涸的生命注入生氣。

一個可能是她自己一廂情願幻想出來,永遠不能兌現的承諾,卻微妙地給予了她希望,讓她有足夠的勇氣支持到刑滿出獄。

無論最後他是否真的會出現,已然不重要,因為他留給她的回憶,已經足夠讓她重拾對生命的盼望。
縱然獨自一人,相信她也能重新以微笑,面對餘下的人生。

就像《晚秋》林夕的詞說的:

「   愛情足夠令兩個人難忘
      孤獨卻只有我一個承擔
     謝謝你     走過我身旁....」



《晚秋》
曲: Sohn Sung Jae
詞:林夕
唱:湯唯

過去的陰影緊隨我流浪
眼前的世界麻木得坦蕩
不希望,也避免期望
愛情足夠令兩個人難忘
孤獨卻只有我一個承擔
謝謝你,走過我身旁

陌生的你像熟悉的陽光
提醒我身處在地球游蕩
原來,我還會看你看到慌亂
愛不是不任性就能反抗
風來時浪花也只能狂放
不這樣,  又怎樣

不問你甚麼是真正喜歡
不去想永遠是如何短暫
只要我還會期望你在身旁
愛不是一個人所能抵抗
錯誤有你和我一起補償
等甚麼,   又怎樣

晚秋不晚
又何妨

Comments:

 Yen
2012年8月19日上午10:01
  • 同意這電影是導演寫意之作。虛虛實實,疑幻疑真,也是愛情最令人著迷之處。
 kc 
2012年9月10日上午12:41
  •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CH 
2012年8月11日上午12:22
  • 我也是主要因為湯唯才看這電影的。她演的角色表面冷漠,事實是極度壓抑,內心波濤洶湧,時收時放,難度甚高,她卻拿捏得精準。難怪拿下多個獎項!
kc 
2012年8月13日上午1:03
  • 同意。湯唯絕對有潛質成為繼鞏利,張曼玉之後,一個真正實力派的演員。看過她的一些訪問,不卑不亢,英語對答如流,明顯下了一翻苦工。拍攝照片時大方得體,絕不會如時下一眾女星般叉腰擺V字手勢扮cutie或者賣弄風情。真難得!

Saturday, 21 July 2012

《白蛇傳說》

剛在電視看了上映之時惡評如潮的《白蛇傳說》。

說真的,這電影的特技效果的確頗兒戲,演員的表現也 不怎樣。不過,我卻頗為這電影中的愛情戲所感動。
 白素貞明知道人妖有別,不應該戀上許仙,卻依然為了愛情,甘願犧牲了數千年的修為,無怨無悔。

電影的主題 曲 mv,盡收電影的精華,將這段至死不渝的人蛇戀拍攝得甚為凄美,比起電影更具可觀性。
林峰,黃聖衣的演譯也不差,特別是聽到聖依深情的歌聲,訴說著「對你 迷戀是一場冒險 我心甘情願在红塵擱淺」,想起電影中白素貞問法海,難道人妖之間的愛,就不是愛嗎?愛裡,究竟有沒有對錯?不禁落淚。

Sunday, 22 April 2012

《桃姐》

                                                                         

恭喜許鞍華!《桃姐》在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劇五個大獎,這亦是許鞍華第四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之前也說過,許鞍華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導演。她導演的多齣電影,如《今夜星光璨爛》,《女人四十》,《投奔怒海》等,都是我最喜歡的香港電影之一。一向喜歡她的從容,低調,溫柔,敦厚,謙恭,慈悲,幽默,樂觀,堅毅,也喜歡她對社會對人的關心關愛,對電影的忠誠。

《桃姐》雖然並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電影拍攝得平淡樸實,細緻感人,一如她其他的電影,充滿對人對事關心關愛的人文精神,加上葉德嫻的精彩演譯,電影今次成為本屆金像獎的最大贏家,絕對實至名歸。

《桃姐》一如,它的英文片名 A Simple Life,說的,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一生。
平凡的故事,卻往往最是動人。

導演許鞍華拍來沒花巧,平實,質樸,細緻寫實,但並不煽情。
看這電影時,眼淺的我,居然沒怎流過眼淚,但心中那份感動,卻久久揮之不去。
電影最令我感動的,不是桃姐與少主之間,廣被褒揚的主僕情;也不是電影引發起社會關注的香港人口老化,老人院舍不足,及服務欠佳等問題。

令我最感動的,是桃姐作為一個目不識丁,身份卑微的家傭,卻從來不會因此而自哀自憐,自暴自棄,而是一直在工作崗位上積極做好她的本份,盡心盡力,力求完美,鞠躬盡瘁,這份專業,樂業,敬業精神。這其實也是導演自身的寫照。

也 令我想起許鞍華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拍的同樣是有關小人物的故事,鮑起靜飾演的啊貴,沒有了丈夫,住在天水圍這與市區隔絕的悲情城市,安貧樂道,從沒 有怨天尤人,只是自強不息,盡量做好本分,樂觀又積極地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挑戰,仍舊可以堅強勇敢生活下去,更難得的是,她關心自己身邊的人,  還能將溫暖帶給他人。她的真心,熔化了陳麗雲飾演孤僻的婆婆,使她也能感到人間有情,放下怨憤,學習鮑起靜的啊貴,用微笑,面對人生。

電影裡的桃姐, 她明明不喜歡住老人院,卻因為不想成為Roger的負累,決定入住,還笑著對 Roger 說,「住老人院可啊,好,我歡喜。」老人家,為了不讓年輕一輩為他們擔心,往往口不對心。老人家的心事,年輕的你們,可有試圖了解?

桃 姐入住老人院初期,還要坐輪椅,行動不便,可是在能力許可範圍下,她依然堅持樣樣事親力親為,努力維持自專自重。然而,在老人院愈久,愈感覺失去了生存的 價值,成為他人的負累,曾經,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後來幸得 Roger 幾個舊同學來電,大家七咀八舌,懷念起桃姐以前種種對他們的好,特別是她的烹調手藝,令他們念念不忘,就是這份被欣賞及重視的感覺,令她對自己重拾信心, 回復鬥志,頑強地與命運作戰,終於可以不用輪椅,再次站起來。

許鞍華以她一向的觀察入微及女性特有的感性筆觸,將老人家的一些性格描繪得 活靈活現。例如電影的其中一幕,描述桃姐身體好轉,不用坐輪椅,可以走動之時,Roger和她,一起回到舊居,執拾衣物。問她,這些那些可要扔掉,桃姐摸 摸這兒,摸摸那兒,一味說,先放在那裡,結果什麼也捨不得丟。家中有老人家的,看到這幕,一定會會心微笑。

桃姐畢生竭盡心力,照顧 Roger一家,片中提及她中風前,還正為Roger預備晚餐。Roger自少習慣得到桃姐無微不至的照顧,家裡一切,從不用費心。飯來張口,喜歡吃甚 麼,桃姐總能做到。她出色的廚藝,更寵壞了他,連帶他的朋友,每次請客,桃姐總會花盡心思,不斷送上一道又一道的好菜,給客人享用,直到他們都吃不下,叫 停。然而,人總是對自身一直擁有的幸福,看成理所當然,直到桃姐中風後,沒有了她在身邊,Roger始驚覺桃姐的重要。一向備受照顧的少爺仔,終於放下身 段,反過來,學習照顧桃姐,甚至陪著她走完漫長的人生路..  對於這一切,桃姐心裡一定感到欣慰。

付出,當然不是為了得到回報。
然而,真心的付出,種下的因緣,繞了一個圈,最終還是得到回饋,善有善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電影也提醒了我們, 每一個人, 都要面對生命的無奈 ...
萬物總有自己的軌跡,每個人的來去,都有一定的安排,我們控制不了。
不錯,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我們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
一天,我們也會老。
正如牧師在桃姐床前禱告,引述聖經的這幾句詩篇所說的:

「天下萬物皆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毀壞有時,建設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懷抱有時,捨棄有時...」

一邊聽著,想起許多已經離我而去的至親,眼禁不住紅了..
是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生死有時, 哭笑有時...
生命,從來就是不斷的失去,充滿遺憾,無論多哀傷,多不捨,我們總要學習接受及面對...
人生本是無常。面對天災人禍,歷盡生離死別,都教人更要珍惜,活在當下。只要在過程之中,真心投入,及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活得精彩,無怨無悔,無疚無憾,已然足夠。

桃姐的一生,當然說不上燦爛與繽紛,然而,她依然,為存活而快樂。淡淡的一生,淡淡的微笑,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少溫暖的回憶,即使走到盡頭,仍然滿載著生命的餘溫。

每個人都會老去,正如許鞍華說的,“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孤單的”。
但願,在走到生命最後的途上,有關心自己的人在旁,倍伴生命最後一刻,使自己即使要走,也沒走得那麼孤獨,徬徨....



 

Comments:
 
Sam 
2012年5月5日上午10:31
  • 電影拍攝得很真實。可能人到中年,特別關注很快要面對「老,病,死」的問題。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像桃姐一樣,最怕失去健康,到時變成他人的負累。很欣賞電影中秦沛演的一角,假如老了,還能像他這麼樂觀,愛笑愛玩,不時逗他人開心,也不錯呢。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1:44
  • 像秦沛這樣愛玩愛笑,又會哄女性開心的人,最受女性歡迎,不過只適合做情人,不宜當丈夫,所以切不可與他太認真。桃姐明知道他是騙她,借她的錢去尋歡,也不去拆穿他,那是因為她並不愛他,只視他為朋友,才可以這樣包容....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1:47
  • 我也怕病,成為他人的負累。所以我支持安樂死。
 
Sam 
2012年5月8日下午2:18
  • 借錢去嫖的確有點那個 ... 不過,桃姐死後,他也有到場致祭,證明他知道她對他的好,心中有愧,總算良知未泯。

ER 
2012年4月23日下午4:35
  • 看桃姐 不其然 想起了老一代富有人家的奶娘。好善之家多有好的奶娘 視少主如寶桃姐之能夠盡心歇力照顧少主,相信老主人當會是宅心仁厚之士,不會將桃姐如奴僕般呼喝使用。現今年代丶有傭人的家庭為數不少,但相信要找一個如桃姐般的忠僕侍奉少主一生肯定不易。沒有好的僱主,那來好的傭人。若然有丶也衹會是短暫的。轉過來,若桃姐沒有用心待老主人及少主一生,怎能有如斯好的回報。桃姐與Roger 早已如家人一般的親切,祗不過是透過一次將要面對離別(或死亡)的危機才原全地釋放出來。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2:01
  • 不錯,感情從來是相方面的。電影中桃姐與Roger的主僕情可以這麼感動人,是因為兩人的感情有互動,交流。桃姐真心付出,Roger 感恩圖報,缺一不可。


 CH 
2012年4月23日下午1:19
  • 《桃姐》正如你說的,拍攝得平淡,感情真摯卻不煽情。我看這電影時也沒哭,讀你這篇文章之時反而引不住,流了淚。
 
1128 
2012年4月22日下午1:06
  • i cried several times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even we understand 生,老,病,死 is the fundamental life cycle, it's hard for us to confront that



Monday, 26 March 2012

《春嬌與志明》

恭喜楊千華憑著《春嬌與志明》在第卅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封后。
這是去年在 我這篇:我看金庸武俠小說《二》郭襄的網誌寫的有關這電影歌曲的一小段後記,現特別將它獨立成章,以示祝賀。
原文在此:

https://draft.blogger.com/blogger.g?blogID=1175811281815071267#editor/target=post;postID=659390397148263371;onPublishedMenu=allposts;onClosedMenu=allposts;postNum=2;src=postname



昨天看《春嬌與志明》。
春嬌與志明在香港因性格不合分手,輾轉北京重遇,愛火重燃。
後來,她卻發覺他一腳踏兩船,所以決意再次和志明說再見。在卡拉 OK 房,獨自選唱了她最喜愛的《別問我是誰》。
音樂聲甫起,我已經覺得十分熟悉,原來就是 我在這篇網誌引述過,有關郭襄的一首歌。
春嬌唱至中途,哽咽起來,泣不成聲。

這,也是整齣電影最能感動我的一場,看著,眼角也濕了,卻已無淚。



以下是這歌 完整的歌詞:

《别問我是誰》歌詞

從没說過愛着誰
為誰而憔悴
從來没有想過對不對
我的眼中裝滿疲憊
面對自己總覺得好累

我也需要人來陪
不讓我心碎
讓我愛到深處不後悔
其實我並不像他們說的
那樣多刺難以安慰

愛人的心應該没有罪
為何在夜裡却一再流淚
每天抱着寂寞入睡
生活過得没有滋味

别問我是誰
請與我相戀
我的真心没人能够体會
像我這樣的人不多
為何還要讓我難過

别問我是誰
請和我面對
看看我的眼角流下的淚
我和你並没有不同
但我的心更容易破碎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1

《碧血金釵》






我最近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看了由陳烈品執導,改編自臥龍生的武俠小說,一連四集仙鶴港聯出品的《碧血金釵》。



這套電影我小時曾在電視上看過,詳細的情節不記得了,但最有印象的是片中四女一男的感情關係,特別是其中一幕, 女角雪妮,因愛不遂,用金釵自毀容顏,碧血染金釵,很是凄美,想這應該亦是這片名的由來吧。

月前在雜誌剛巧讀到一篇林奕華寫的緬懷粵語武俠片的文章,有提到此片及男主角張英才,並認為張是最被忽略了的一個粵語武俠片演員。今次適逢此片在電影資料館重影,我便趁著假期,前往欣賞,一方面是表示支持,另一方面是希望透過重溫此片,緬懷一下過去,尋找失落的童年記憶。



這 電影原本只是拍上下兩集,但可能公映時大受歡迎,所以多拍兩集,第三集並增加了當時開始走紅的陳寶珠的戲份,演出的女角還有于素秋,陳好球,及港聯的新星 雪妮。男演員除了張英才,有林蛟,石堅,檸檬,駱恭等,卡士算得上強勁。雪妮的造型尤其冷艷,演技雖然生硬,角色卻很討好。

張英才飾演的徐元平,父母為武功高強的武林盟主易天行所殺,他為報父仇獨闖少林,偷易筋經,遇上閉關的少林高僧,機緣巧合之下得到高僧傳授絕世武功,下山報仇。



途中先後認識了于素秋,陳好球飾演的丁玲,丁鳳姊妹,雪妮飾演的南海門紫衣女,及陳寶珠飾演的上官婉儀。四個女子都對他有情。
其中于素秋的丁玲與妹妹同喜歡上徐元平,丁玲後因身受重傷,決意讓愛,第一個退出;黯然與三叔返回鬼王谷養傷。

陳 好球的丁鳳姿色平庸,卻最為痴纏,在感情方面可十分進取,不理會她的三叔反對,一路跟著徐,叫也不走。她為著喜歡的人,可以如此放下身段,主動勇敢去爭 取, (自問臉皮薄的我可一定做不到!) , 雖然最終他也沒有愛上她,但求仁得仁,她也總算跟著他走了一段日子,擁有過的記憶,已足夠她一生回味。

陳寶珠的上官婉儀是刁蠻任性的大小姐,與徐元平是不打不相識,因傾慕徐武功高強漸生情素,卻又礙於女性矜持,不敢當面承認, 對他又愛又恨。徐身中劇毒,她與丁鳳求鬼醫替他醫治,為救徐元平,又被迫答應嫁予不喜歡的劉克孫的兒子,更願意為他犧牲性命。




至於雪妮飾演的紫衣女,是南海派掌門,通曉奇門遁甲,醫卜星相,武林地位地位最高,論學識才智美貌,亦是四個女子之冠。

 
徐最初見到她,也被她的容顏所吸引,卻始終因為父仇未報,不敢談兒女私情。因此,即使雪妮多次幫助他,對他表示好感,他也無動於中。
她不明白,多次問她的姆媽梅娘,為什麼他不愛她,是不是她不夠美,不夠好。
她不知道,一個人是否得到另一個人的愛,根本與她的學識,本領,容貌,背景,財富,地位等無關 ...
正如亦舒所說:一切與條件無關,這是一種因緣。

易天行騙紫衣女徐元平已死,她傷心不已,特地為他做了墳墓,在墳前哭祭,唱出《多情自古空餘恨》一曲,曲詞凄美:

「好夢成空無處尋
   毀容潔志守孤襟
   鐘情豈論生和死
   地老天荒不變心」

唱來聲聲泣血,聞者傷心,見者流淚。徐元平剛巧也路過聽到,可惜,紫衣女這凄怨的歌聲及真情表白,也打動不了他。

真正是此曲所言:「歎息多情自古空餘恨, 怎奈除卻巫山不是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FBjTgROfeY

徐元平穿梭於四個女子的感情中,他本人心中卻並無情愛之念,他記掛著的,就只是要報父母的血海深仇,辜負了幾位對他情深義重的女子的愛。

其實徐元平性格高傲,人又衝動,除了武功好,樣子過得去外,真不知道這四個條件優秀的女子為何對他死心塌地,每一個都願意為他而死, 他卻不解溫柔,心中只顧著報仇。

多情總被無情惱。

想起亦舒名言:「世人只見,蝴蝶終生飛舞於花叢之中,並不知道,蝴蝶本身卻是色盲。」

紫衣女更以為他不愛她,是因為她不夠美,憤而用金釵刺毀自己容顏,後來又因為他對她的不信任,傷心之下服毒自盡,幸好最後被她醫術高明的父親所救,更替她回復美貌,沒有為了一個不愛她的人枉送了性命。

所以說,女子最緊要自愛,所愛的人不愛你,更加要愛惜自己。

到最後,徐元平終於報了父仇。面對三個都愛他的女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原來,他心中的確最愛紫衣女,但又不想傷害另外兩位都愛他,對他情深義重的女子,所以一直不表態。
他可不知道,他這樣一來,把三個女子都傷害了。
最後還是由女方替他作出選擇,丁鳳,上官婉儀深感自己對徐的愛不及紫衣偉大,所以決定退出。
面對感情抉擇,男性通常會猶疑不決,拖拖拉拉,相比之下,女性的確比男性來得決斷及乾淨俐落。

丁 鳳,上官婉儀離去,徐元平方才鼓起勇氣,向紫衣女求愛。然而,心高氣傲的她,沒有接受。因為她認為他對她的愛不是出自真心的,只是因為她為了他自毀容顏, 於心有愧而憐憫她而已。所以她寧願離開中原,返回南海,保持自專自重,孤獨終老,也不要施捨得來的感情,  真正是一個性格剛烈的孤傲女子。

四個女子既先後離去,徐元平最終四大皆空,決定皈依我佛,隨大師返回少林。
他的武功原是得自少林,最終歸還少林,原來一切, 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一如片末的歌曲說的:「因緣聚散皆前定,悲歡離合亦如斯」... 

很是唏噓。 

Comments:
Sam 
2012年1月26日下午2:07
未看過這電影,但很喜歡你 post 的《多情自古空餘恨》這歌。
正如你說的,這歌曲詞凄美,雪梨唱來聲聲泣血,那除元平聽到也不動容,可謂鐵石心腸!

 
kc 
2012年1月28日上午12:42
多情自古空餘恨,覺悟何妨慧劍揮...

 
CH 
2011年12月24日上午9:42
想不到一齣多年前拍攝的粵語古裝武俠片,有如斯複雜的感情關係,引申出來的教訓卻又那麼適用於現代...
我也很喜歡雪梨冷艷的氣質。
現在每晚都在 tvb 見到她,可真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kc 
2011年12月25日上午12:47
紅顏彈子老,剎那芳華..


Saturday, 5 November 2011

那些年, 錯過了的, 不一定是遺憾...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終於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看這電影,主要是因為聽了一位朋友介紹這電影的同名歌曲,很為那歌詞所感動。






我對校園青春片一向沒多大興趣,總覺得它們大都拍得太誇張,太胡鬧及太喧嘩。雖然知道這電影在台灣大熱,對這電影依然沒太大期望。
但,看了,想不到真的很喜歡。
是我還像電影中那柯景騰一般幼稚,還是因為像泰多喜歡這電影的人,被這電影勾起了太多回憶..?

我是一邊看,一邊笑,一邊流淚的。

我從小唸的都是女校,所以並沒有這電影中描述的在學校內與男生或嘔氣,或發展成青澀,曖昧的感情的經歷。
但,依然被電影柯景騰對沈佳宜出自赤子之心的深情所感動。
也想起那些年,遙遠的青春歲月,一些在我生命中曾經出現的人和發生過的事,那些擦身而過,錯過了的緣份...

這電影,也有很多笑點,卻都是很輕鬆自然,帶點兒台灣式的文藝,不似港產笑片的無里頭;也有粗俗的語言,但,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用溫軟柔膩的國語說出,感 覺沒那麼突兀。至於對電影中備受爭議的不文「打手槍」場面,個人覺得可以接受。雖然,在教室裡,光天化日之下,集體做這樣的事,的確匪夷所思,但配上電子 音樂,效果卻出奇好笑,只覺得樂而不淫, 並無反感。九把刀已解釋過,這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只是他用了誇張的戲劇手法,突顯當年那群頑皮的男生在青春期都有過對性的好奇及幻想。



                           


柯景騰,你真是一個笨蛋,沈佳宜那麼愛你,你一點都不知道。
如果她不愛你,為什麼會這麼緊張你的功課,為什麼這樣子幫助你溫習,為什麼在你面前哭得那麼傷心,為什麼會在寒冷冬日分一只手套給你,為什麼和你談這麼久的電話,寫這麼多信。見到你在拳賽中受傷,那麼緊張,那麼心痛。
你,真的甚麼都不懂..
就是因為你在她的面前感到自卑,雖然你這麼喜歡她,你也沒勇氣去爭取。

答案早已有,只是柯景騰不敢面對,因為他害怕被拒絕,所以, 他寧願不知道答案。
沒有問,她便不可拒絕他,這樣,他便可以繼續喜歡她。
正因如此,原本唾手可得的一段愛情,就這樣子錯過了....



                                          電影中有兩個場面最感動我。

九二一地震,柯景騰擔心身在台北震央的沈佳宜安危,由大學宿舍拿著手提電話跑到老遠人少信號接收比較好的地方打電話給她。
她收到他的電話,很意外,也很開心,一邊說,一邊不經不覺,撇下原本和她一起的男子,走到寂靜的街角,和他談了整晚電話。
兩人相隔兩地,抬頭看到的,卻是同一個皎潔的,又圓又大的月亮,及滿天的星星... (千里共嬋娟,就是這個意思吧!)雖然他們二人已經兩年沒見過面或通過電話了,但彼此好像從來未分開過般接近。
就像柯景騰說的,他懷疑在這世界之外,有另一平行空間,
他們兩人,可能早已在那
平行空間,走在一起...。




感動我的,當然還有最後一幕。
柯景騰和一班老同學參加沈佳宜的婚禮。宴席後,他們圍著新郎,說笑要吻新娘。
新郎不慌不忙,答道,你們要怎樣吻新娘,先要那樣吻我。
其他人一聽,猶疑了。柯卻突然從旁撲向新郎,擁著他,深深地吻下去。
觀眾看到,哄堂大笑,我也一樣,原本大家以為他只是開玩笑,惡作劇。
豈料,他是認真的。

他擁著,吻著的,是新郎,在他心中,他擁著,吻著的,卻是沈佳宜,他心目中的新娘。
他把他這些年來埋藏在心中對她澎湃的激情,盡情傾瀉在長長的一吻中。

他一邊親吻著他心中的沈佳宜,他腦海中想的,觀眾畫面見到的,是他們一幕又一幕的過去,那些屬於他們點點滴滴的回憶。
電影這最後蕩氣迴腸的十分鐘,累積了多年,洶湧而出的激情,的確將觀眾擊倒了。
看著,觀眾都慢慢靜下來,而我,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間,眼淚,已流了一面。



想起王家衛《花樣年華》最後同樣給我感覺很震撼的一幕。
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走到柬埔寨吳哥窟,依照當地傳說,對牢大樹的洞,把心中的秘密,對張曼玉壓抑的愛,大聲宣洩出來。
還記得梁悽厲的回響在吳哥窟詭異的山中飄蕩,天地蒼茫,面對明知道沒結果的愛,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做的,感覺很悲涼。
相對於王家衛,九把刀處理這場他認為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十分鐘卻是很不一樣。看時不覺凄苦,只有激愛濃情,可是同樣的感動。

沒了,他停下來,對她說:「就讓我繼續幼稚下去吧。」

她笑了,心中知道,雖然他們不能在一起,但,他永遠會在她心中,她再也忘不了他。



九把刀說過,他拍攝這電影,是作為自己的精神治療。他希望透過電影,在展示自己私藏的記憶之餘,還想趁機療癒,療癒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口。苦苦追不到的女孩,讓他魂牽夢瀠了這麼多年。拍攝這部電影,令他再一次面對過去的悲傷,但也給予了他一次重新修復過去遺憾的機會。
透過電影,他回到過去,便是為了擁有更好的選擇,做更好的決定。

他一再強調,電影就是為了最後的十分鐘而拍的。所以,假如這電影在內地上映,甚麼都可以剪,但,最後的十分鐘,一定要完整保留。

對於觀眾,這電影何嘗不是有一樣的精神,心理治療作用?
這電影,也令這輩曾經青春過,愛過,痛過,心中有過悔恨,不可磨滅記憶的我們,勾起那些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青春歲月的淡淡回憶,心裡暗藏的一些人或事。我們隨著電影中的柯景騰,沈佳宜,一起回顧,重溫,緬懷我們已經流逝的青春歲月。讓淚水一一洗滌,我們藏在心裡,對一些人,一些事的悔疚,傷痛..青春的愛情,的確是最真最純,年輕的心,未曾受到世間庸俗的價值觀所污染,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都是那麼的義無反顧。
正如九把刀說的,曾經,我們那麼天真,以為愛便是一生一世,愛情,就是人生的全部。
然後,我們都免不了被愛情所傷,嚐過了愛情的苦楚,帶著遺憾轉身,懷抱心碎長大。,
但,我們不會忘記,青春的火花, 曾經,像烈火,無懼地燃燒生命的寂寞,那怕原來烈火燃燒殆盡,冷卻之後, 剩餘的,只是一片寒冰..。




每個人在生命中總會有一些忘記不了的人或事,回望過去,曾經錯過了的,太多太多,何只愛情..
偶爾想起,難免感到淡淡的傷感。

然而,錯過了的愛情,卻未必一定是遺憾。

因為即使真的有時間倒退的奇蹟,讓我們回到過去,是否真的可以有勇氣,做更好的選擇?
有誰知道,甚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或者,當你真的有機會作出另一個選擇,那個沒被你選擇的,可能又成為你的遺憾。

人生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
沒有當年的錯過,便沒有今天的你。

假如柯景騰當年沒有錯過與沈佳宜的愛情,便沒有今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電影。
假如當年柯景騰與沈佳宜真的走在一起,兩人性格不一,可能一樣很快分手收場。

正如沈佳宜說的,曖昧的感情,才是最令人懷念的。
吳藹儀也寫過,愛情最令人嚮往,最緊繃心弦的,便是懷疑與證實之間,最能突出愛情的,是渴求和思念。
得不到的愛情,回憶永遠凝結在那心動,充滿期盼,渴望,美麗的一刻,尤其令人難以忘記..。
雖然柯景騰和沈佳宜沒有走在一起,但可以把那些朦朧,似有還無,曖昧的感覺,美麗的回憶放在心中,偶爾回味一下,記得我們曾經那麼幼稚,熱血的愛過一個人, 已是無憾。



柯景騰出席沈佳宜的婚禮,原本,他以為,應該憎恨那新郎,因為他搶走他心中的女神。
然而,最後,他發覺,知道自己所愛的有人疼愛有人照顧,那感覺,其實很快樂。
他終於長大了,明白到愛並不是佔有,只要他愛的人快樂,他便也快樂。

雖然他們沒有在一起,然而,她知道,有一個人,曾經這樣子的喜歡著她,惦記著她,危急之時,第一個想起的,便是她。這,其實已是一種幸福。

而對於他來說,曾經,  有這樣一個人,可以這麼讓他牽掛,讓他歡喜,讓他憂傷。
她,就是他的一切,她就是他的女神。
可以如此去愛,義無反顧的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毫不計較的付出,更是一種幸福。

回顧過去,三十二歲的九把刀對十七歲的柯景騰有這樣的體會:

「那一個十七歲的柯景謄,那一個深愛著沈佳兒的柯景謄,非常幸福,非常快樂,十七歲的他,閃閃發光呢。」

但願我們都像十七歲的柯景騰,曾經發光發亮。
若干年後,驀然回首,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一句,我對青春無悔。




PS   謝謝你 (們) 喜歡 (過) 我。


Comments:
 
pak hung 
2011年11月21日上午11:02
那些年,我們經過了多少的回憶,
這些年,回憶只能追憶。
但願每一個人也能記得自己的那些年,
因為它只會一去不返還。
能從來一次嗎?不能。
開心的不能,悲傷的也不能,
也因如此,我們才喜歡那些年。
它們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是我們過往和所愛的人相處共存的憑證。
那些年... 那些年...

kc 
2011年11月21日下午1:44
  • 不錯,那些年,那些事,無論是擁有過的,失去的,或者是錯過了的,歡樂的,憂傷的.. 都已藏在心底深處,不會忘記。

pak hung 
2011年11月21日下午9:31
踏覓天涯得飄雪,
桃花流水寄春風,
去年此刻春回雨,
莫說煩憂厭人窮。
能回憶已是很好,那怕有一些事,人們想回憶也沒有足夠的片段去作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