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November 2011

那些年, 錯過了的, 不一定是遺憾...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終於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看這電影,主要是因為聽了一位朋友介紹這電影的同名歌曲,很為那歌詞所感動。






我對校園青春片一向沒多大興趣,總覺得它們大都拍得太誇張,太胡鬧及太喧嘩。雖然知道這電影在台灣大熱,對這電影依然沒太大期望。
但,看了,想不到真的很喜歡。
是我還像電影中那柯景騰一般幼稚,還是因為像泰多喜歡這電影的人,被這電影勾起了太多回憶..?

我是一邊看,一邊笑,一邊流淚的。

我從小唸的都是女校,所以並沒有這電影中描述的在學校內與男生或嘔氣,或發展成青澀,曖昧的感情的經歷。
但,依然被電影柯景騰對沈佳宜出自赤子之心的深情所感動。
也想起那些年,遙遠的青春歲月,一些在我生命中曾經出現的人和發生過的事,那些擦身而過,錯過了的緣份...

這電影,也有很多笑點,卻都是很輕鬆自然,帶點兒台灣式的文藝,不似港產笑片的無里頭;也有粗俗的語言,但,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用溫軟柔膩的國語說出,感 覺沒那麼突兀。至於對電影中備受爭議的不文「打手槍」場面,個人覺得可以接受。雖然,在教室裡,光天化日之下,集體做這樣的事,的確匪夷所思,但配上電子 音樂,效果卻出奇好笑,只覺得樂而不淫, 並無反感。九把刀已解釋過,這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只是他用了誇張的戲劇手法,突顯當年那群頑皮的男生在青春期都有過對性的好奇及幻想。



                           


柯景騰,你真是一個笨蛋,沈佳宜那麼愛你,你一點都不知道。
如果她不愛你,為什麼會這麼緊張你的功課,為什麼這樣子幫助你溫習,為什麼在你面前哭得那麼傷心,為什麼會在寒冷冬日分一只手套給你,為什麼和你談這麼久的電話,寫這麼多信。見到你在拳賽中受傷,那麼緊張,那麼心痛。
你,真的甚麼都不懂..
就是因為你在她的面前感到自卑,雖然你這麼喜歡她,你也沒勇氣去爭取。

答案早已有,只是柯景騰不敢面對,因為他害怕被拒絕,所以, 他寧願不知道答案。
沒有問,她便不可拒絕他,這樣,他便可以繼續喜歡她。
正因如此,原本唾手可得的一段愛情,就這樣子錯過了....



                                          電影中有兩個場面最感動我。

九二一地震,柯景騰擔心身在台北震央的沈佳宜安危,由大學宿舍拿著手提電話跑到老遠人少信號接收比較好的地方打電話給她。
她收到他的電話,很意外,也很開心,一邊說,一邊不經不覺,撇下原本和她一起的男子,走到寂靜的街角,和他談了整晚電話。
兩人相隔兩地,抬頭看到的,卻是同一個皎潔的,又圓又大的月亮,及滿天的星星... (千里共嬋娟,就是這個意思吧!)雖然他們二人已經兩年沒見過面或通過電話了,但彼此好像從來未分開過般接近。
就像柯景騰說的,他懷疑在這世界之外,有另一平行空間,
他們兩人,可能早已在那
平行空間,走在一起...。




感動我的,當然還有最後一幕。
柯景騰和一班老同學參加沈佳宜的婚禮。宴席後,他們圍著新郎,說笑要吻新娘。
新郎不慌不忙,答道,你們要怎樣吻新娘,先要那樣吻我。
其他人一聽,猶疑了。柯卻突然從旁撲向新郎,擁著他,深深地吻下去。
觀眾看到,哄堂大笑,我也一樣,原本大家以為他只是開玩笑,惡作劇。
豈料,他是認真的。

他擁著,吻著的,是新郎,在他心中,他擁著,吻著的,卻是沈佳宜,他心目中的新娘。
他把他這些年來埋藏在心中對她澎湃的激情,盡情傾瀉在長長的一吻中。

他一邊親吻著他心中的沈佳宜,他腦海中想的,觀眾畫面見到的,是他們一幕又一幕的過去,那些屬於他們點點滴滴的回憶。
電影這最後蕩氣迴腸的十分鐘,累積了多年,洶湧而出的激情,的確將觀眾擊倒了。
看著,觀眾都慢慢靜下來,而我,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間,眼淚,已流了一面。



想起王家衛《花樣年華》最後同樣給我感覺很震撼的一幕。
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走到柬埔寨吳哥窟,依照當地傳說,對牢大樹的洞,把心中的秘密,對張曼玉壓抑的愛,大聲宣洩出來。
還記得梁悽厲的回響在吳哥窟詭異的山中飄蕩,天地蒼茫,面對明知道沒結果的愛,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做的,感覺很悲涼。
相對於王家衛,九把刀處理這場他認為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十分鐘卻是很不一樣。看時不覺凄苦,只有激愛濃情,可是同樣的感動。

沒了,他停下來,對她說:「就讓我繼續幼稚下去吧。」

她笑了,心中知道,雖然他們不能在一起,但,他永遠會在她心中,她再也忘不了他。



九把刀說過,他拍攝這電影,是作為自己的精神治療。他希望透過電影,在展示自己私藏的記憶之餘,還想趁機療癒,療癒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傷口。苦苦追不到的女孩,讓他魂牽夢瀠了這麼多年。拍攝這部電影,令他再一次面對過去的悲傷,但也給予了他一次重新修復過去遺憾的機會。
透過電影,他回到過去,便是為了擁有更好的選擇,做更好的決定。

他一再強調,電影就是為了最後的十分鐘而拍的。所以,假如這電影在內地上映,甚麼都可以剪,但,最後的十分鐘,一定要完整保留。

對於觀眾,這電影何嘗不是有一樣的精神,心理治療作用?
這電影,也令這輩曾經青春過,愛過,痛過,心中有過悔恨,不可磨滅記憶的我們,勾起那些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青春歲月的淡淡回憶,心裡暗藏的一些人或事。我們隨著電影中的柯景騰,沈佳宜,一起回顧,重溫,緬懷我們已經流逝的青春歲月。讓淚水一一洗滌,我們藏在心裡,對一些人,一些事的悔疚,傷痛..青春的愛情,的確是最真最純,年輕的心,未曾受到世間庸俗的價值觀所污染,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都是那麼的義無反顧。
正如九把刀說的,曾經,我們那麼天真,以為愛便是一生一世,愛情,就是人生的全部。
然後,我們都免不了被愛情所傷,嚐過了愛情的苦楚,帶著遺憾轉身,懷抱心碎長大。,
但,我們不會忘記,青春的火花, 曾經,像烈火,無懼地燃燒生命的寂寞,那怕原來烈火燃燒殆盡,冷卻之後, 剩餘的,只是一片寒冰..。




每個人在生命中總會有一些忘記不了的人或事,回望過去,曾經錯過了的,太多太多,何只愛情..
偶爾想起,難免感到淡淡的傷感。

然而,錯過了的愛情,卻未必一定是遺憾。

因為即使真的有時間倒退的奇蹟,讓我們回到過去,是否真的可以有勇氣,做更好的選擇?
有誰知道,甚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或者,當你真的有機會作出另一個選擇,那個沒被你選擇的,可能又成為你的遺憾。

人生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
沒有當年的錯過,便沒有今天的你。

假如柯景騰當年沒有錯過與沈佳宜的愛情,便沒有今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電影。
假如當年柯景騰與沈佳宜真的走在一起,兩人性格不一,可能一樣很快分手收場。

正如沈佳宜說的,曖昧的感情,才是最令人懷念的。
吳藹儀也寫過,愛情最令人嚮往,最緊繃心弦的,便是懷疑與證實之間,最能突出愛情的,是渴求和思念。
得不到的愛情,回憶永遠凝結在那心動,充滿期盼,渴望,美麗的一刻,尤其令人難以忘記..。
雖然柯景騰和沈佳宜沒有走在一起,但可以把那些朦朧,似有還無,曖昧的感覺,美麗的回憶放在心中,偶爾回味一下,記得我們曾經那麼幼稚,熱血的愛過一個人, 已是無憾。



柯景騰出席沈佳宜的婚禮,原本,他以為,應該憎恨那新郎,因為他搶走他心中的女神。
然而,最後,他發覺,知道自己所愛的有人疼愛有人照顧,那感覺,其實很快樂。
他終於長大了,明白到愛並不是佔有,只要他愛的人快樂,他便也快樂。

雖然他們沒有在一起,然而,她知道,有一個人,曾經這樣子的喜歡著她,惦記著她,危急之時,第一個想起的,便是她。這,其實已是一種幸福。

而對於他來說,曾經,  有這樣一個人,可以這麼讓他牽掛,讓他歡喜,讓他憂傷。
她,就是他的一切,她就是他的女神。
可以如此去愛,義無反顧的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毫不計較的付出,更是一種幸福。

回顧過去,三十二歲的九把刀對十七歲的柯景騰有這樣的體會:

「那一個十七歲的柯景謄,那一個深愛著沈佳兒的柯景謄,非常幸福,非常快樂,十七歲的他,閃閃發光呢。」

但願我們都像十七歲的柯景騰,曾經發光發亮。
若干年後,驀然回首,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一句,我對青春無悔。




PS   謝謝你 (們) 喜歡 (過) 我。


Comments:
 
pak hung 
2011年11月21日上午11:02
那些年,我們經過了多少的回憶,
這些年,回憶只能追憶。
但願每一個人也能記得自己的那些年,
因為它只會一去不返還。
能從來一次嗎?不能。
開心的不能,悲傷的也不能,
也因如此,我們才喜歡那些年。
它們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是我們過往和所愛的人相處共存的憑證。
那些年... 那些年...

kc 
2011年11月21日下午1:44
  • 不錯,那些年,那些事,無論是擁有過的,失去的,或者是錯過了的,歡樂的,憂傷的.. 都已藏在心底深處,不會忘記。

pak hung 
2011年11月21日下午9:31
踏覓天涯得飄雪,
桃花流水寄春風,
去年此刻春回雨,
莫說煩憂厭人窮。
能回憶已是很好,那怕有一些事,人們想回憶也沒有足夠的片段去作回想。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1

My Blueberry Nights 我的藍莓夜 (V)


Day 300 New York

架空高速飛行的列車穿梭交錯,代表歲月的流逝。

離開了紐約足三百天的她,終於再回到這個城市,故事原來的起點。
她先是去了舊愛住所樓下,發覺那裏掛著 Vacant 的牌,原來他已搬離,看著人去樓空,她心中只覺釋然,終於可以瀟灑轉身離去,不帶一點留戀。

自從收到 Elizabeth 的電話,知道她要回來,Jeremy 便站在咖啡店門外,緊張地張望,等待著她。
一直等,等到夜深,她,終於出現。
繞了一大個圈,他們終於重聚。
回到咖啡店,坐在Jeremy每天都為她預留的座位,再嚐他每天都為她而做的藍莓批。
雖然他們曾經分隔千里,三百天的日子,但他們心中對彼此的感覺依舊。

就像之前一樣,她吃完他為她準備的藍莓批後,醉了,伏倒在吧檯上。
她的嘴角,一如之前,殘餘藍莓批的碎屑。
他看著她,經過三百個日子的分離,累積起來的思念,他再也無法掩飾對她的感覺。
她,也一樣。
離開就是為了回來,回來去面對,確認那時間及距離也改變不了的感覺。
他俯身向前,親吻了她。
而她,今次不再裝睡,也回應了他。


她花了整整一年,才可以來到這裡。原來,真的要走過街道,其實並不是想像中困難,最重要是在於知道有誰在街的另一邊等著。
"It took me nearly a year to get here..it wasn't so hard to cross the street afterall..it depends on who is waiting on the other side.."

是的,我們都不知道,故事的結局將會是如何,他們二人,最終會否永遠在一起,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還是會像更多類似的故事般,緣盡後,分手收場。
然而,即使是如此,so what?

愛情就像藍莓,甜之中,總帶點酸,就像人生。
明明知道愛戀的甜蜜,未必可以天長地久,但那片刻的緣份,剎那歡愉,留下的刻骨銘心、永不磨滅的回憶,已足夠令苦澀,乏味的生命帶來點點期盼。
為苦悶,蒼白,的人生,添加一點點色彩。

一如"The Story" 這歌說的:

"I don' t know how to begin
Coz the story has been told before..
I will sing along I suppose
I guess it's just how it goes..

and those springs in the air
I don't go down anywhere
I guess it's just how it goes
the story has all been told before

If you don't try,
The light won't hit your eye
and the moon won't rise
and you fall inside..

I don't know how it will end
With all those records playing
I guess that's just how it goes
The stories all have been told before"

或許,我們都像故事中 Jeremy 和 Elizabeth,曾經愛過,傷過,痛過。
但也一如他們,只要我們仍然相信愛,終歸會得克服心中傷痛,修補破碎的心,重新接受愛。

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The End) 

Thursday, 27 October 2011

My Blueberry Nights 我的藍莓夜 (IV)



































251 days 5603 miles since NY


第 251 日,距離紐約 5603 英里。
251 days 5603 miles since NY

Elizabeth 到了納維達 Nevada,在一間不見天日,紫醉金迷的賭場工作。認識了Natalie Portman 飾演的,美麗,慧黠,任性,與父親關係疏離的女賭徒,一個名字叫 Leslie 的女子 ( 想起哥哥...)。



一向喜歡Natalie Portman 那張很有性格的,冷艷的臉,及倔強,反叛的眼神,早於《星球大戰》時演的 Amidala 已令我驚艷,還有後來的 "V for Vendetta",
今年她終於憑藉《 黑天鵝》奪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真的很替她開心。《我的藍莓夜》拍攝於二零零七年,王家衛果然夠眼光!

說回本片。

Leslie遇見 Elizabeth 之時,在賭場輸光了錢,以車子作抵押,向Elizabeth借,想藉此翻身。
Elizabeth把自己二千多元的儲蓄全借了給她,結果換來她的車,輸了錢的Leslie,要求和她一起上路。

Leslie 和父親都是職業賭徒,因為父母早離異,她和父親的關係疏離。在她的父親的訓練下,她習慣了不信任任何人,即使是她的父親。
路上接到醫院的電話,告訴她父親病重,著她快趕往拉斯維加思相見。Leslie 不相信,以為這只是父親騙她回去見他的技兩..

"Never trust anybody..
He lives he dies, I don't care.."

她告訴 Elizabeth,他是死是活,她不在乎。

"You are lying."
從她的眼神,Elizabeth 卻看得出,Leslie 其實是重視她的父親的,只是可能曾經被他欺騙,受過傷,所以選擇從此不再信任別人,就是不想再受傷害。

到了Vegas,卻發覺這是真的,她的父親已經病逝。她沒能見到他最後一面,深深懊悔,內疚,一切已經太遲。
這時,她才坦白對Elizabeth 說,她其實沒輸錢,只是欺騙她,不想將贏得的錢分給她。
她的父親不在了,她向Elizabeth買回她父親的車,將會和這個她父親唯一留下的記憶長相廝守,作為救贖。

Leslie倍 Elizabeth 到車行另外買一部二手車,Elizabeth看中了一輛車,價錢也合理,正想買下,Leslie但卻阻止了她,因為她不相信那車行
Sales,認為他開價太高,是在欺騙Elizabeth。Elizabeth卻不以為然,堅持買下車子。

Leslie 笑她太天真,教她不要太相信人家的說話。
Elizabeth 笑著回答,Leslie 才是要學習開始相信他人的一個。

"You have to stop taking other people at their words .."
"Maybe you should start doing so..."

兩個不同性格的女子,從彼此身上學習到自己缺乏的元素。
Elizabeth 學到 Leslie 的自信,Leslie 則學習到信任他人。

別人就像一面鏡子,反照出真實的我們,令我們更認識清楚及肯定自己,終而更欣賞自己。

"We depend on others as a mirror to define us and to tell us who we are..and each reflection makes me like myself a little more..."

離開紐約差不多一年的 Elizabeth,經歷了旅途上的種種人與事,在他人身上,清楚認識自己,也學會欣賞,接受自己,
時間,固然可以撫平一切創傷。距離和空間,亦可以教我們認識清楚我們自己的內心。她終於走出被違棄,被背叛的陰影,慢慢對人,對己,都恢復信心。

她準備好,步上歸途。



Friday, 21 October 2011

My Blueberry Nights 我的藍莓夜 (III)





Da185Days   3906 miles since NY

Elizabeth 離開第185日,距離紐約3,906哩。

Jeremy 仍留守在紐約,每天在咖啡店為Elizabeth 預留一個位,及一個藍莓批,等待著她有一天回來。
然後,這一夜,出期不意回到這咖啡店來的, 卻是多年前突然離開他的Katya。咖啡店內的陳設依舊,但,很多事情,都已改變。 包括香煙的味道。

他依然保留著她留下的鑰匙,因為他記得,她說的,假若扔掉鑰匙,門便永遠關閉。
但有時,即使你還有著鑰匙,那門依然未能打開。
即使打開了門,你要尋找的人可能已不在。

"You still have the keys?
"Yes, I always remember what you said..I will never throw them away, I'll never close those doors forever.. I remember.."
"Sometimes even if you still have the keys, those doors still can't be opened,can they? "
"Even if the door is open, the person you are looking for may not be there.."

兩人都知道,雖然他們曾經這樣相愛,兩人一起有過那麼多快樂的時光。
他亦曾因為她的離去那麼傷心,然而,經過那麼多年,兩人再見,發覺之前的情已逝,
看著舊愛,感覺依然熟悉,昔日的激情卻已隨著時間流逝淡化為友情,一切事過境遷。

再看到他/她,心中再無怨無憎,無愛無恨。
一切已成過去,感覺已淡忘,之前的恩怨愛恨,早已無聲無色,消失於不斷變化的歲月中。

"A few years ago, I had a dream
It began in the summer and was over by the following spring
In between there were many unhappy nights, as there were happy days,
Most of them take place in this cafe and then one night,
and then one night, the door slammed and the dream was over."

Jeremy 問 Katya,你為什麼會來?
Katya 答他,我猜, 我只是想看看我是否還記得那感覺。

她溫柔地看著他,心中知道,她對他的感覺未變,之前的愛的記憶仍在,可是,他已經不是以前的他。
當初,是她選擇放棄身邊的幸福,不辭而別。如今,她回來,卻發覺,已經太遲。
用以開啟心扉的鑰匙雖然還在,然而他心裡,已有了別的人,那人,不再是她。

一切都在變...有些人,有些事,錯過了,即使再遇,已經與從前不一樣。

兩人黯然道別,說了再見,心中卻知道,相會再也無期。


"I guess I just want to see if I could remember what it felt like...
Bye Jeremy"
"Bye Katya"


至此,Jeremy 才真正卸下了舊有的感情包袱,一心一意守在咖啡店,等待著 Elizabeth 的回來。




Comments:

CH 
2012年2月5日下午11:49
Eason 這歌退還有一個國語版本《好久不見》,不知道你可聽過?

 kc 
2012年2月6日上午3:23
啊,聽了:
「我多麼想和你見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變 不再去說從前 只是寒喧 對你說一句 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不禁又再落淚。

Sam 
2012年2月4日下午2:51
我也很欣賞李商隱的詩。
除了錦瑟,最喜歡他《無題》中的一句:「相見時難別亦難」。
還有「直道相思了無益 未妨惆悵是清狂」。

kc 
2012年2月5日上午9:42
的確是好詩。想起 Eason 的《不如不見》:
「越渴望見面然後發現
 中間隔著那十年
似等了一百年 忽爾明白
 即使再見面 成熟地表演 不如不見」聽著,眼淚,不期然又落下。

Sam 
2012年1月31日下午1:22
個人認為,這是整部電影拍攝得最好的一場。想起拜倫的詩句:
" If I should gr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 When we two parted, by Lord Byron

kc 
2012年2月2日下午1:08
我也很喜歡這詩。
英國有拜倫,幸好咱們也有李義山: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Saturday, 15 October 2011

My Blueberry Nights 我的藍莓夜 (II)


57 days 1120 miles

離開紐約的第五十七日,她來到距離紐約一千八百公里 田納西州的小城 Memphis 曼菲斯,
因為夜間睡不著,她日以繼夜地,用兩份侍應工作來麻醉自己。同時,開始將她途中所見所感,寫在明信片上,寄給遠在紐約的Jeremy,但沒有附上她的聯絡地址或電話。

在曼菲斯,她首先遇到的,是David Strathairn 飾演的一個癡情的警察Arnie 安尼 (可想起《重慶森林》的梁朝偉?),不能接受妻子 Sue Lynn 蘇蓮離他而去的現實,每晚都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以買醉來忘記被違棄的痛楚。

Rachel Weisz 飾演他的妻子蘇蓮,年輕,貌美,野性,活生生像咱們的劉嘉玲翻版。
她認識 Arnie 之時,她才十七歲,因醉酒駕駛,被他這交通警察截停。之後,他瘋狂地愛上她,他們很快結了婚。然而,婚後,她才感到,他的愛令她窒息,
蘇蓮離開他,就是因為受不了他的霸道及癡纏。

他 知道身為警察,他不應該酗酒,每晚他都告訴自己及他人,這是他最後一晚喝酒。可是,他每晚依舊忍不住到酒吧買醉,就像對他的前妻的感情,他對她依然念念不 忘,不能沒有她。他想念她,想和她和好,但每一次,當他看到她和其他男子一起,都禁不住妒火中燒,往往一言不合,便針鋒相對,爭吵起來。
(好一個王家衛,Arnie 和 Sue Lynn 爭吵之時,竟然響起Ottis Redding "Try a little tenderness" 這背景歌曲..
是的,女性大多需要呵護,她不開心,或者發怒之時,不要只顧和她說道理,更不要動怒,如果你愛她,請給她多一點點溫柔吧。)

一日,他看到 Elizabeth 在寫明信片,問她為何不打電話,而要花時間寫。Elizabeth 回答,有時,有些說話寫下來比較好。

Arnie 聽了,況似有所頓悟,決意嘗試以文字來和蘇蓮溝通。

可惜等不到他將他的說話寫好,一天,因為Arnie 打了她的新男友,Sue Lynn 發怒,到酒吧找他晦氣,她歇斯底里地,不斷地對他說,我們不是夫妻,已經完了,it's over...。她轉身離去,Arnie 情急之下,拔槍指著她說,「如果你離開,我就殺死你。」
她聽到,卻頭也不回走了。

他頹然放下槍,看著她的身影遠去,心中一片澄明,他明白到,無論她如何令他傷心痛苦,他仍然愛她,卻知道,他再沒法令她回心轉意。
他冷靜地付了賬,給予豐厚的小費後,駕車離開,不久汽車失事,他撞車身亡。
究竟這只是意外,還是他決意放棄自己,以這方式來徹底解決這痛苦,還給蘇蓮她所需要的自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的答案。

蘇蓮知道的死訊,呆了。她開始像Arnie 般,每夜到酒吧以酒消愁。
她離開他,是因為受不了他的癡纏。每一次他見到她,Arnie 趨前要求和她復合,她都感到不勝其煩,都趕他走。他的愛令她感到窒息。
她不恨他,只想他放手。

可是,到他真的從這世界消失了,她才知道,他的離去帶來的傷痛,卻是更沉重得她無法承受的。
"I don"t hate him, I just want him to let go..
Now that he has, it hurts m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hole world.."

原來,真正失去了他之後,她才知道,她其實也還愛著他,並不想真的離開他,所以她一直留在這小鎮,在他可以看到她的地方,口說不要見他,卻一直故意不斷帶著新男友在他面前出現,惹他注意。

兩個原本相愛的人,卻因不懂得怎樣去愛,不斷互相傷害,終於悲劇收場。
蘇蓮最後決定離開這小鎮,尋找她的新生。
正如這電影其中一首插曲 "Looking Back" (Ruth Brown) 說的:

"Looking back, I can see love turn into pain.
And I know, yes I know,
I will never mak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希望她也真的會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再遇到愛的話,好好珍惜,不會再重滔覆轍,讓愛變成痛苦傷害。


Elizabeth 看見 Arnie 死了,遺留給人們的,只是點滴與他有關的記憶,包括他的欠賬。她不禁問自己,在Jeremy回憶中的她,會是怎樣的 -- 是一個喜歡吃藍莓批的她,還是一個有著破碎的心的女孩..?

"When you're gone, all that is left behind are the memories you created
in other people's lives or just a couple of items on a bill.

I wonder How will he remember me? As a girl who likes blueberry pie, or as a girl with a broken heart...?"

不久,她也離開 Memphis,繼續她的旅程。在旅途上,也繼續寫明信片,寄給一直留在紐約的他。

他當然也是喜歡她的。可是因為過去的包袱,不敢向她表示。直到她走了之後,他才知道,他無法忘記她。

收到她從寄來的明信片,知道她在一間咖啡店工作,卻沒有她的地址,他發狂地逐一打電話到田納西州的咖啡店找她,卻不得要領。

後來,他改變策略,不再打電話到四處找她,而是像她一樣,改為寫明信片,寫了無數明信片,同樣的字句,重覆抄寫,然後把它們寄到田納西州 每一間咖啡店,希望其中一張,終歸會到達她的手中。

她一路向西走,離開紐約愈來愈遠。兩人相隔千里,卻彼此牽掛,兩夥心的距離,反而愈來愈接近。


就像Neil Young "Harvest Moon" 這歌中說的,

"There is a Full Moon Rising
We know there is music playing
Coz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I wanna see you dance tonight
Coz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Always always will..."






Sunday, 9 October 2011

My Blueberry Nights 我的藍莓夜 (I)




這是王家衛第一部英語電影。演員有Jude Law, Norah Jones, David Strathairm, Rachel Weisz, Natalie Portman..
我並不是王家衛的粉絲,這電影年公映時,因為評論大都認為沒甚新意,似是《重慶森林》英語版。所以未有入場觀看。

最近在友人家看了這電影影碟,卻感覺不錯。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很多人,包括你,我,都可能曾經經歷,感受過的,有關愛,失去愛,到重新尋找到愛的故事。
的確正如這電影主題曲 "The Story" 所說的,"The stories have all been told before.." 全屬老生常談,沒有甚麼特別。


雖然故事的確並不新鮮,  王家衛拍來也很平實,自然,沒甚花巧,但可能正因如此,反而感覺動人。
電影藍鬱的調子,緩慢的爵士音樂,王家衛特殊華麗,濃烈, 絢爛的色彩,綿長的公路,血紅的日落,男男女女之間含蓄,纏綿又充滿張力的關係,交織而成很有王家衛風格的浪漫篇章。

Norah Jones 飾演的女主角 Elizabeth,從咖啡店老闆處查探得知男友另結新歡,她先是憤怒,更是傷心。

Jude Law 飾演的咖 啡店老闆,亦是傷心人。他從英國雯徹斯特移民來美國,原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夢想,期間女友離他而去,他很傷心,卻一直保留著她交還的鑰匙,默默地守候著,心 裡希望她會有回心轉意的一天。在咖啡店,還有很多和他一樣,失去愛之後把鑰匙違留下的客人,這些鑰匙,他都代他們保管著,放在一個大玻璃瓶中,等待著它們 的主人回心轉意。

一串串違留的鑰匙,代表一段段失落的回憶,一個個無結果的愛情故事。

咖啡店便是 Elizabeth 療傷的地方。Jeremy 成為她傾訴的對像。

像所有被背叛,被違棄的女子,她不明白為甚麼她的男友會捨她而去,她想知道原因。
"I guess I am just looking for a reason..."

他勸她,還是不知道的好。
"From my observation, most of the time, it is better off not knowing..and other times,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 found..."
她卻堅持,要知道原因。
他回答,有些事,是沒有原因的。就像店裡的糕餅。每晚,芝士蛋糕和蘋果批總是很快賣光,藍莓批卻無人問津。這並不是藍莓批有甚麼問題,只是人們沒有選擇它,你不能怪責它..

"Hmm...It's like these pies and cakes. At the end of every night, the cheesecake and the apple pie are always completely gone. The peach cobbler and the chocolate mousse cake are nearly finished... but there's always a whole blueberry pie left untouched. "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blueberry pie. Just... people make other choices. You can't blame the blueberry pie, just... no one wants it. "

聽了Jeremy 的一翻說話,她恍然大悟,自始愛上了吃同樣被別人嫌棄的藍莓批。
她每晚走入這咖啡店,把自己的悲傷淹沒在一個又一個藍莓批中,
人家是以酒消愁,藍莓批,就是她的慰藉。

看著她強忍著眼淚,大口大口的吃著她的藍莓批,好像這樣,她就可以將她的悲傷,全都吞沒在肚子裡。我的眼淚,不覺流了下來。
這咖啡店老闆 Jeremy,亦慢慢不由自主地, 喜歡上了這個和他一樣感情失意的女子。

一 夜,她一人吃了整個藍莓批之後,醉了,伏在吧檯上睡著,唇角還殘餘藍莓批的碎屑。他俯身輕吻她的咀角,不想驚動她,遜即離開。攝影機 closeup 對住Elizabeth,她緊閉雙眼,似乎仍在熟睡,但三十秒後,我們看到,她的咀角慢慢含笑,原來她其實早已醒了,她的心裡是歡喜的,卻不願意讓他知 道。

她不是不知道他的情意的,只是,剛受傷了的心,尚未痊癒,亦未能拋開被傷害的陰影,未準備好,去接受另一份愛。所以,她選擇逃避...  她決定離開。

臨走的一夜,她去到她舊愛的住所樓下,但沒上去見他,也沒對他說些甚麼,就轉身走了。

"How do you say goodbye to someone whom you can't live without?
I did not say goodbye.
I did not say anything.
I simply walk away."

不錯,對於一個已經離棄你的人,千萬不要再尋根究底,追問甚麼,他/她離開你,原因只有一個: 他/她不再愛你。所以不要再作無謂糾纏,也不要期望他/她會回頭。這不是你的錯,不要責怪自己,正如片中Jeremy 向 Elizabeth 說的,人們沒有選擇藍莓批,不是藍莓批本身有甚麼問題,只是人們有不同的喜好吧。

她也到過咖啡店,手握著門鈕,心卻猶疑了,最後,她沒推門進入。門輕輕掩上,亦粉碎了門後正在等待她的他的希望。

她離開紐約,獨自上路,一邊以工作來痲醉自己,忘記失戀的痛楚。
另一方面,她亦希望透過時間和距離,來看清楚,驗證和確定這另一份疑幻疑真,新萌芽的感情。

途中,她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傷心寂寞人,從別人的故事中,慢慢明白感情的真諦,亦從別人身上,肯定及尋找到自己。

  (....to be continued) 

Comments:
 
CH 
2011年12月17日上午12:43
我也不是王家衛的粉絲。總覺得他的電影往往太著重包裝,美則美矣,但失諸花巧,很難引起我的共鳴。這電影倒拍攝得平實。
平凡的故事,才是最動人!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告別China Tee Club

         
          

位於中環畢打街十二號畢打行一樓,有二十五年歷史的 China Tee Club,終於在上週五,九月三十日正式結業。

畢 打行 (Peddar Building) 於 1932 年建造而成。是七樓層高的商廈,採用二三十年代 neo-classical 藝術裝飾風格的設計。於畢打街正門設有拱形門廊,柱式騎樓,及三角形的楣飾,鏈狀的花邊。大樓內的欄杆亦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現 時是屬於香港二級歷史古蹟保護文物。

                          


1962 年畢打行由霍英東與湯于翰合資以五百萬元購入。
China Tee Club 則是前香港小姐及前霍家媳婦朱玲玲於 1986 年創立,以會所方式經營,只限招待會員。

這裡的裝修並不豪華,但環境古典優雅,古董的擺設,特別高的天花,低垂的吊扇,牆上懸掛著舊香港的圖畫,相片,高而大的亞熱帶植物,充滿英國殖民地風情。

                 

            
                


菜 單則中西合璧,午餐除了西式二或三道菜的 set lunch 外,也供應有東南亞菜式如海南雞飯,喇沙,印尼炒飯等,水準不俗,甚受外國客人歡迎。同樣,下午茶也有中西兩種款式,供客人選擇。這裡的服務員大都是受雇 已久,上了年紀的長期員工。穿著雪白制服,笑容可掬,見到熟客,招呼特別親切。

雖然是採取會員制,但會費一點也不貴。首次入會,只需要付 一千元,但全數可獲發回十張一百元面額的餐券,每次光顧可以用一張。第二年續會更只需付會費五百元,有五張 voucher。我是 2007 入的會,至今已四年。開始時主要是為它的下午茶吸引,後來,因為辦公室離這裡不遠,有空也常來這裡吃午餐,特別是有外國客人來訪之時,我都會帶他們來這裡 lunch 或下午茶,順道向他們講解一下香港的殖民地歷史。



                                   


早 在今年七月,從新聞報道得知,美國名牌 Abercrombie & Fitch 將進註香港,以七百五十萬月租天價租用畢打行四樓層,作為香港的旗艦店,畢打行內的租客包括 China Tee Club 及上海灘等,都被逼結業。但當時我仍半信半疑。八月初終於收到 China Tee Club 的告別咭及信,通知會於九月三十日正式結業。才不得不接受事實。


                            

真 可惜,香港又少了一間低調,古雅,很有歷史價值的餐廳,我們,特別是在中環或附近上班的,又少了一個吃飯喝茶的好去處。這年來經歷很多人事離散,除了舊人 舊事,想不到如今連舊店也敵不過經濟掛歲的現實,跟它的毗鄰如皇后戲院,麗嘉酒店,富麗華酒店等中環地標,一一消失於不斷變化的歲月中。不勝欷歔。

上星期趁著它還在,和友人到那裏吃最後的午餐,一方面是緬懷,另一方面也是道別。
當天我們點了煎大蝦牛油果沙律,及三道菜的 set lunch。



煎 大蝦牛油果沙律是我的至愛。用的是五吋長的大蝦,為了方便進食開了邊,整只連殼煎,簡簡單單用鹽及胡椒調味,已經很香,拌牛油果蔬菜沙拉,加上甜甜酸酸的 沙拉醬汁,十分美味,夏天吃尤其適合,比較一般食肆的冰冷大蝦沙拉好吃得多。夏天天氣炎熱,胃口不佳的時候,我最喜歡吃這道菜,加兩小塊這裡的香草麵包及 提子合桃麵包,便是一頓很豐富的午餐。

至於 set lunch,  今天的頭盤我們選擇了煙三文魚沙律。



主菜是 Halibut Steak with Tomato Mousseline sauce。

                                                



甜品則有 cheesecake。




最後來一杯咖啡。




埋單兩個人吃了$366.30,一點都不貴,味道一如過往,保持水準,我們都十分滿意。

因為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到來,依依不捨。臨走拍了很多相片,放了在我的 facebook,有興趣歡迎前往觀看。

希望 China Tee Club 會覓得合適地方,很快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Comments:

 pak hung
2011年11月24日下午1:39
  • 的 確是商業掛帥,歷史建築往往並不是指單一的建築物,而是這建築物和其週邊環境互相影響而形成的獨特境象。過往的聚星搭丶愛丁堡廣場丶及最近的政府山改建, 都表現了香港對這方面的不夠重視。就像人們看一幅畫一樣,不是單看其中一部份,而是欣賞其整個圖畫各部份整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化學效果。
  • 舊淺水灣酒店改建了,並沒有了之前的那種感覺,唯有只能在小說裡,在每次閱讀時,重新感受一下以前的氣氛。酒店消散了,但回憶還在,畢竟那裡紀錄了不少醉人的愛情故事呢。
 kc 
2011年11月25日下午1:08
  • 是啊,那些消失了的舊事舊物,幸好還可以在小說中重拾。只是,假如范柳原和白流蘇真的回到現在的淺水灣酒店,怕他們也會認不到這地方呢。
 pak hung
2011年11月21日下午10:13
  • 常 看見在香港有一些很具歷史的古蹟或會所要結業,都會有些依依不捨,因為在過往的日子裡頭,我們總會有一些時光在那裡渡過的。雖然我沒進過China Tee Club,但每次經過中環,都會覺得這座畢打行已是與其類似的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築,像默默地在向途人介紹香港過往的歷史。。題外話:說起會所,若果有人問 香港以前最不應該demonlish的歷史建築是哪一座。我一定令答:「舊香港會所」。那座左右對稱的純白色的維多利亞建築,百年來紀錄了香港洋人(及最 高等華人)的生活,亦見證了香港雖是殖民地,但華人丶洋人在早期根本沒有什麼共通的歷史。 這座本應和太子行對照的Old Hong Kong Club Building實在比現存的version好得多。
 kc
2011年11月24日上午12:34
  • 舊 香港會,我無緣得見真跡,但從照片中所見,的確是很美麗的建築,拆卸了真的很可惜。是因為商業掛帥吧,座落市區珍貴地段的舊有建築都一一拆卸重建,香港是 愈來愈變成沒有記憶的都市了。我懷念的,還有張愛玲筆下的舊淺水灣酒店,雖然酒店還在,但改建後只剩軀殼,完全不是那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