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3 May 2012

澳洲之旅 (1) : 南半球的天空


最近因為工作關係,和同事到了澳洲一行,先後停留過三個城市,包括西岸的 Perth 珀斯,及東岸的 Melbourne 墨爾本及 Sydney 悉尼。

這不是我第一次到澳洲。十多年前去過東岸多個城市,近年亦到過珀斯兩次,印象不錯。
特 別喜歡悉尼美麗的港灣,如花瓣般婥芍若生姿的歌劇院,及海港大橋,都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記得那年去的是十二月初,應該是澳洲的夏天,北部昆士蘭的氣溫 高達四十度。但到達墨爾本的那個晚上,迎接我的卻是凄風苦雨,氣溫只有十二度,儼然香港的寒冬,對於當時沒有準備寒衣,衣衫單薄的我,更感寒冷,只能躲在 酒店。幸在好翌日雨停了,天氣轉晴,氣溫又回升到三十多度!  後來才知道,因為墨爾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天氣分差極大,"four seasons in a day" -- 一天經歷如四季的反覆,實屬平常。我怕冷,又怕熱,所以那次對墨爾本的印象只是一般。

今次再到澳洲是四月下旬 至五月上旬,是澳洲的秋天,也是雨季,臨出發之前,聽說悉尼又是連番大雨,雖然不至於像去年那般整個城市都備受水淹,但也令我有點擔心。結果卻出乎意料之 外,整個行程中,所到的城市的天氣都非常好。當地的友人都說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到達之前還下著雨,但我們一到便放睛。「貴人出路招風雨」,看來,我們都 不是貴人呢。

在墨爾本的幾天,除了第一天晚上有微雨之外,都天朗氣清,空氣清涼,帶點寒意,幸好我今次有備而戰,帶來的冬衣,派上用場。那個星期天,在市中心漫步,沿 著 Collins Street,轉過 Swanston Street,走到 Flinder Street Station,坐在聯邦廣場的石階,一邊看著街頭賣藝者的表演,一邊享受墨爾本秋日璨爛,卻並不灼熱的陽光,身邊不時傳來遊人歡呼聲,喝采聲,掌聲,心 情不期然放鬆了。

先分享幾張墨爾本藍天白雲的照片。




五月一日,臨離開墨爾本之前一個美麗的早上,到了東北舊區,吃了一頓美味豐富的 brunch,沿著 Gertrude Street,緩緩散步至墨爾本博物館。一路抬頭看天,見到雲層明顯增多,山雨欲來,厚厚的,似綿絮的雲,大幅抹過廣寬的長空,延綿不絕,感覺奇異瑰麗。





在悉尼的第一天,早上起來,步出酒店,走在那高低起伏的街上,抬頭仰望,只見到那天空明澄清澈,滿滿的染了一片紫藍,一絲雲也沒有,襯托起這舊區充滿維多利亞式建築,古典,色彩繽紛的舊房子,街道兩旁正在日漸染紅的楓葉,伸向天空的枯枝,又是另一番風景。



到了第二天的下午,雨雲開始飄至。在悉尼往萬里的渡輪上,當船慢慢駛出悉尼港口之際,在船上往回望,清楚見到,悉尼大橋,歌劇院的一邊雲層滿佈,風雨欲來,另一邊,卻是依然陽光普照,天色蔚藍,真正是「東邊太陽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的情景,很是有趣。



幸好最後都天公做美,沒有下雨,黃昏,在悉尼灣畔漫步,欣賞夕陽奄映下的悉尼大橋和歌劇院。





走到累了,便選擇了海邊一間海鮮蠔酒吧餐廳晚餐,品嘗新鮮生蠔及烤澳洲大龍蝦,度過了一個很愉快的晚上。







Comments:
 
 kc 
2012年6月5日上午8:52
是的,我也喜歡歐洲多些。我已完成英國的工作,現正放大假,身在意大利的Bologna, 一個很寧靜美麗的城市,下一站是firenz 。

 
Sam 
2012年6月2日下午9:34
澳洲,特別是東岸的悉尼,天氣比較溫和,海港的風景秀麗,海產豐富,不錯是一個居住的好地方。然而,我始終偏愛歐洲。想你在倫敦的工作已經完成, 可會如之前所說的順道放大假在歐洲旅遊?




Saturday, 5 May 2012

上環遊

復活節過後的星期一,趁著仍然是假期,天氣轉晴,決定到上環一行。

首先到生記吃午飯,兩個人叫了一碗魚腩豬潤粥,一碗清湯牛腩牛筋麵。
牛腩沒肥膏,炆得夠冧,很入味,牛筋則很爽,份量很足夠,不過個人還是較喜歡紅燒。粥的材料也很多,魚腩豬潤各有四五大片,魚腩很新鮮,豬潤熟了一點,不過 仍然很滑,點跟粥的薑蔥豉油汁十分美味。兩碗粥麵才合共七十元,很是超值。





吃完午餐,沿著蘇杭街往北行,這條小小的街道開了很多新食肆和咖啡店,但還最吸引的還是幾間碩果僅存的舊舖,如以生產源吉林茶著名的源廣和行,米行,售賣工業清潔用品的兆成行。


走到皇后大道西,向西行,經過上環文娛中心,轉入荷里活道,不久便到達太平山街。



太平山為太平山街一帶山崗的地方,開埠初期常有盜賊小偷出沒,後在該處鄰近設置軍營和警署,治安漸趨太平,因而名為「太平山」。其後聚居華人日眾,該地遂依山建街,房舍列建路旁,該路名為「太平山街」,至今仍可見其狹窄及高低不平的特色。



看著那一棟棟高低不等,外牆顏色不一,卻有各自特式的層舊式樓宇,窗外很多掠了衣服,露台也有很多種了盤栽,樓下的舊信箱,趟臥在欄杆午睡中懶洋洋的貓,已經是很好看的風景。很有南歐小鎮風情。

26930011



這裡的景點有水月宮,觀音廟,原來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也座落在此。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 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



除了舊式店舖,歷史文物,廟宇,這舊區也有不少富歐洲特色的藝術小店, 咖啡店,時裝店,畫廊,工作室等,形成東西文化薈萃,新舊建築並存這樣一個很有特色的社區。




我一向喜歡舊事舊物,所以特別享受在這些消失中的舊區浪蕩的閒情。

想不到與香港金融商業中心的中環咫尺之隔,有一個這麼寧靜,富有性格,充滿不屬於這年代,遺跡的地方。
有一個年紀不少,看似很專業的老人架起了攝影機在拍照。


沿途也碰到一一些年輕人,拿著照相機在拍攝,像我一樣,希望用鏡頭將這些舊區境物凝固,使能得以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從必列者士街再往南行,沿著樓梯拾級而上,便到達因電影《歲月神偷》而廣為人知的永利街。
永 利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小型印刷廠的集中地,高峰期有十多間,現今只剩下兩間。
這小小的一條街,有九幢建於1950年代初的唐樓。該處以保留香港 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歲月神偷》就是在此取景。永利街早年已被納入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原本只會保留其中三幢唐樓,其餘重建為住宅大廈。此片在柏林 影展得獎後,爭取完整保留街道的聲音增大,市區重建局於2010年3月16日宣佈,將永利街剔出重建項目,劃為保育區,這條街道的原有風貌方得以保留。

IMG_0204


往回走,在必烈治路見到有一間很有趣的賣古董衣物的小店,手袋,小飾物,眼鏡,陳列著的打字機,都古舊可愛,充滿歲月的痕跡。


參觀了一回,走得累了,就在小古董店對面的 cafe 小休,叫了冰凍檸檬茶和水果撻。那果撻比想像中大,盛了滿滿的藍莓紅莓,有數十夥之多,鮮甜可口,後來發覺才賣三十元,真正超值。



吃 完茶,再繼續往中環方向行。經過士丹頓街,歌賦街,轉回嘉咸街,在街市蹓躂之時,剛巧碰到一電視攝影隊,一位外籍女記者,跟著一個身型肥胖的外籍男子,邊 行邊進行訪問,看清楚原來那男子正是著名的紐約意大利餐廳星級廚師,Mario Batali, 在美國和新加坡開有十多間餐廳,早前看報導知道他在香港開了新店,就位於不遠的海陸通大廈,難怪他會現身香港。


 
改天有空一定要到他的新店試時,看看是否真 的名符其實。
 
 
 

Sunday, 22 April 2012

《桃姐》

                                                                         

恭喜許鞍華!《桃姐》在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劇五個大獎,這亦是許鞍華第四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之前也說過,許鞍華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導演。她導演的多齣電影,如《今夜星光璨爛》,《女人四十》,《投奔怒海》等,都是我最喜歡的香港電影之一。一向喜歡她的從容,低調,溫柔,敦厚,謙恭,慈悲,幽默,樂觀,堅毅,也喜歡她對社會對人的關心關愛,對電影的忠誠。

《桃姐》雖然並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電影拍攝得平淡樸實,細緻感人,一如她其他的電影,充滿對人對事關心關愛的人文精神,加上葉德嫻的精彩演譯,電影今次成為本屆金像獎的最大贏家,絕對實至名歸。

《桃姐》一如,它的英文片名 A Simple Life,說的,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一生。
平凡的故事,卻往往最是動人。

導演許鞍華拍來沒花巧,平實,質樸,細緻寫實,但並不煽情。
看這電影時,眼淺的我,居然沒怎流過眼淚,但心中那份感動,卻久久揮之不去。
電影最令我感動的,不是桃姐與少主之間,廣被褒揚的主僕情;也不是電影引發起社會關注的香港人口老化,老人院舍不足,及服務欠佳等問題。

令我最感動的,是桃姐作為一個目不識丁,身份卑微的家傭,卻從來不會因此而自哀自憐,自暴自棄,而是一直在工作崗位上積極做好她的本份,盡心盡力,力求完美,鞠躬盡瘁,這份專業,樂業,敬業精神。這其實也是導演自身的寫照。

也 令我想起許鞍華前作《天水圍的日與夜》,拍的同樣是有關小人物的故事,鮑起靜飾演的啊貴,沒有了丈夫,住在天水圍這與市區隔絕的悲情城市,安貧樂道,從沒 有怨天尤人,只是自強不息,盡量做好本分,樂觀又積極地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挑戰,仍舊可以堅強勇敢生活下去,更難得的是,她關心自己身邊的人,  還能將溫暖帶給他人。她的真心,熔化了陳麗雲飾演孤僻的婆婆,使她也能感到人間有情,放下怨憤,學習鮑起靜的啊貴,用微笑,面對人生。

電影裡的桃姐, 她明明不喜歡住老人院,卻因為不想成為Roger的負累,決定入住,還笑著對 Roger 說,「住老人院可啊,好,我歡喜。」老人家,為了不讓年輕一輩為他們擔心,往往口不對心。老人家的心事,年輕的你們,可有試圖了解?

桃 姐入住老人院初期,還要坐輪椅,行動不便,可是在能力許可範圍下,她依然堅持樣樣事親力親為,努力維持自專自重。然而,在老人院愈久,愈感覺失去了生存的 價值,成為他人的負累,曾經,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後來幸得 Roger 幾個舊同學來電,大家七咀八舌,懷念起桃姐以前種種對他們的好,特別是她的烹調手藝,令他們念念不忘,就是這份被欣賞及重視的感覺,令她對自己重拾信心, 回復鬥志,頑強地與命運作戰,終於可以不用輪椅,再次站起來。

許鞍華以她一向的觀察入微及女性特有的感性筆觸,將老人家的一些性格描繪得 活靈活現。例如電影的其中一幕,描述桃姐身體好轉,不用坐輪椅,可以走動之時,Roger和她,一起回到舊居,執拾衣物。問她,這些那些可要扔掉,桃姐摸 摸這兒,摸摸那兒,一味說,先放在那裡,結果什麼也捨不得丟。家中有老人家的,看到這幕,一定會會心微笑。

桃姐畢生竭盡心力,照顧 Roger一家,片中提及她中風前,還正為Roger預備晚餐。Roger自少習慣得到桃姐無微不至的照顧,家裡一切,從不用費心。飯來張口,喜歡吃甚 麼,桃姐總能做到。她出色的廚藝,更寵壞了他,連帶他的朋友,每次請客,桃姐總會花盡心思,不斷送上一道又一道的好菜,給客人享用,直到他們都吃不下,叫 停。然而,人總是對自身一直擁有的幸福,看成理所當然,直到桃姐中風後,沒有了她在身邊,Roger始驚覺桃姐的重要。一向備受照顧的少爺仔,終於放下身 段,反過來,學習照顧桃姐,甚至陪著她走完漫長的人生路..  對於這一切,桃姐心裡一定感到欣慰。

付出,當然不是為了得到回報。
然而,真心的付出,種下的因緣,繞了一個圈,最終還是得到回饋,善有善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電影也提醒了我們, 每一個人, 都要面對生命的無奈 ...
萬物總有自己的軌跡,每個人的來去,都有一定的安排,我們控制不了。
不錯,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我們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
一天,我們也會老。
正如牧師在桃姐床前禱告,引述聖經的這幾句詩篇所說的:

「天下萬物皆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毀壞有時,建設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懷抱有時,捨棄有時...」

一邊聽著,想起許多已經離我而去的至親,眼禁不住紅了..
是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生死有時, 哭笑有時...
生命,從來就是不斷的失去,充滿遺憾,無論多哀傷,多不捨,我們總要學習接受及面對...
人生本是無常。面對天災人禍,歷盡生離死別,都教人更要珍惜,活在當下。只要在過程之中,真心投入,及享受生命的每一天,活得精彩,無怨無悔,無疚無憾,已然足夠。

桃姐的一生,當然說不上燦爛與繽紛,然而,她依然,為存活而快樂。淡淡的一生,淡淡的微笑,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少溫暖的回憶,即使走到盡頭,仍然滿載著生命的餘溫。

每個人都會老去,正如許鞍華說的,“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孤單的”。
但願,在走到生命最後的途上,有關心自己的人在旁,倍伴生命最後一刻,使自己即使要走,也沒走得那麼孤獨,徬徨....



 

Comments:
 
Sam 
2012年5月5日上午10:31
  • 電影拍攝得很真實。可能人到中年,特別關注很快要面對「老,病,死」的問題。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像桃姐一樣,最怕失去健康,到時變成他人的負累。很欣賞電影中秦沛演的一角,假如老了,還能像他這麼樂觀,愛笑愛玩,不時逗他人開心,也不錯呢。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1:44
  • 像秦沛這樣愛玩愛笑,又會哄女性開心的人,最受女性歡迎,不過只適合做情人,不宜當丈夫,所以切不可與他太認真。桃姐明知道他是騙她,借她的錢去尋歡,也不去拆穿他,那是因為她並不愛他,只視他為朋友,才可以這樣包容....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1:47
  • 我也怕病,成為他人的負累。所以我支持安樂死。
 
Sam 
2012年5月8日下午2:18
  • 借錢去嫖的確有點那個 ... 不過,桃姐死後,他也有到場致祭,證明他知道她對他的好,心中有愧,總算良知未泯。

ER 
2012年4月23日下午4:35
  • 看桃姐 不其然 想起了老一代富有人家的奶娘。好善之家多有好的奶娘 視少主如寶桃姐之能夠盡心歇力照顧少主,相信老主人當會是宅心仁厚之士,不會將桃姐如奴僕般呼喝使用。現今年代丶有傭人的家庭為數不少,但相信要找一個如桃姐般的忠僕侍奉少主一生肯定不易。沒有好的僱主,那來好的傭人。若然有丶也衹會是短暫的。轉過來,若桃姐沒有用心待老主人及少主一生,怎能有如斯好的回報。桃姐與Roger 早已如家人一般的親切,祗不過是透過一次將要面對離別(或死亡)的危機才原全地釋放出來。

 kc 
2012年5月6日上午2:01
  • 不錯,感情從來是相方面的。電影中桃姐與Roger的主僕情可以這麼感動人,是因為兩人的感情有互動,交流。桃姐真心付出,Roger 感恩圖報,缺一不可。


 CH 
2012年4月23日下午1:19
  • 《桃姐》正如你說的,拍攝得平淡,感情真摯卻不煽情。我看這電影時也沒哭,讀你這篇文章之時反而引不住,流了淚。
 
1128 
2012年4月22日下午1:06
  • i cried several times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even we understand 生,老,病,死 is the fundamental life cycle, it's hard for us to confront that



Friday, 6 April 2012

囍宴.廚藝


早前辛苦了幾個月,終於完成一項艱巨的工作,為了獎賞自己及工作夥伴,特別在灣仔的《囍宴廚藝》設宴,慰勞大家。
《囍 宴.廚藝》位於灣仔道,就在之前不久到過的 Le Mieux Bistro 樓上。


《囍 宴.廚藝》由Jacky Yu主理,是香港最早開始的私房菜之一。近年業務發展迅速,在港九多個地區都有開設分店。曾經到過永豐街的《囍宴.甜藝》,  Element 的《囍宴.滋選》,試過不同的菜式,最有印象的菜式是它的芥末胡麻醬伴日本溫室蕃茄、鎮江排骨,擔擔麵、桂花薰蛋、及甜品如蕃薯薑湯漏黃湯圓等。這 《囍宴.廚藝》私房菜卻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很有期望。

我們訂的是七時,但因為工作提早完成,早到了,一推門入內便喜見 Jacky 本人,適時餐廳內還未有其他客人,見機會難得,便請他和我們來一張合照,Jacky 也很大方應承了。後來聽其他員工說可能因為業務繁忙,他並不常在此,我們第一次來便碰上他,也可算是有緣吧。

《囍宴.廚藝》的裝修很有 Jacky 的品味,和其他分店一樣,是以紅色為主,但這裡就多了一份氣派。除了牆上的掛畫,獎狀外,還有陶藝製品,琉璃擺設, Jacky 的廚藝著作,及自家醃製的梅子、柑橘等。



菜單每晚有兩款不同價錢的選擇,訂位之時要選好,菜式每星期更換。

未上菜之前,先送來開胃小吃:梅子花生及自家製辣椒醬。
花生配梅子,又是第一次試,花生用水煮過,軟硬適中,沾上酸酸的梅子,的確很開胃。


我們當晚選擇了每位四百五十元的,菜式如下:

頭盤有三款:  蝦兵蟹將配法國麵包 ,  炭燒豬頸肉肉乾鮮蝦柚子沙律 ,   蔥油涼拌蟲草花

其中我最喜愛的是那道沙律。豬頸肉燒得很香,加上鮮蝦,配上酸酸甜甜的柚子,感覺很清新。



蔥油涼拌蟲草花則最為特別。
從未吃過蟲草花,只聽過冬蟲夏草,知道是名貴藥材。原來兩者並無關係。
蟲草花不是花,而是人工培養的一種真菌,與常見的香菇等食用菌很相似,呈橙黃色,吃起萊味道亦相近。翻查資料,知道蟲草花 性質平和,不寒不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以及蟲草素等成分,對增强人體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看來也是一種新發現的健康食材。




蝦兵蟹將配法國麵包,有點像蝦多士,不過,才料更豐富,塗在法國麵包上的餡料除了蝦之外,還有蟹肉,加上鮭魚子,更是甘香。



吃罷三個前菜不久,主菜上場。
首先是名字十分有詩意的雲上東玻醉千層 ,是這裡的得獎名菜。





顧名思義,是源自杭州東坡肉,但加上新意,賣相衝破傳統,將東坡肉批成長條,裹著梅菜再捲成漂亮的中式高塔,很能顯示廚師的刀工及心思,肉片得薄,炆得入味,入口溶化,加上梅菜及醬汁,送白飯一流。

第 二道主菜是金牌口水雞,是著名川菜的變奏。


我不太吃得辣,但因為同檯客人是好此道者,所以之前並沒有著廚房做少辣,心想自己吃少些就是了。果然,一見這道 菜,顏色豔麗,中間一只大大的紅辣椒,襯上翠綠的蔥花,殺是好看。材料除了雞肉,還有意想不到的皮蛋,香茜,花生,及粉皮,我只挑選了皮蛋和少許雞肉吃, 皮蛋夠糖心,中和了辣味,不錯。喜歡吃辣的客人一試之下,更一致好評,稱讚這道菜並不單純是麻和辣,香茜,皮蛋,花生和粉皮,豐富了這道菜的味道,吃起來 有很複雜,卻層次分明的感覺。

吃完這兩道味濃郁,辛辣的主菜後,跟著來的是紅棗桂圓燕窩雪葩。
冰涼的雪葩,配上養顏的紅棗桂圓及燕窩,好讓我們將味蕾洗清,以便迎接之後的主菜。



香茅柑桔松鼠魚 , 又是一個驚喜。這應該是上海菜松鼠黃魚的現代版,雕了花的魚經油炸過真像一只松鼠,賣相更漂亮可愛,  香茅柑桔煮成的醬汁,比起傳統色甜酸汁味道更清新。大家看著這道菜,頻頻拍照,都差點不捨得吃。



養生清泉大白菜,湯很清甜,    


薑米炒蘭度,用了大量薑蓉,很香。這菜看似平凡,卻是甚花功夫。蘭度是芥蘭菜最嫩的部分,做這道菜,要逐一將芥蘭兩頭切去,只取中間最嫩的部分,還在每一條蘭度都中間開花,使炒起來漂亮點。


甜品是私房秘製杏仁豆腐。


這並不是我們吃慣傳統的杏仁豆腐。而是囍宴的秘製版本:底層是充滿杏仁香味的糯米軟糕,中間是晶瑩剔透的 gelatine,再加上新鮮水果及薄荷葉,很特別的一道甜品。客人都感到很滿意,他們在外,都未吃過如此精緻及富創意的中菜,翌日見到其他同事還津津樂道。

雖然這噸飯不算便宜,但可以令他們有如此深刻印象,也算是物有所值。

Comments:
 
1128 
2012年4月6日下午11:30
  • no pain no gain

 kc 
2012年4月7日上午1:02
  • 對,我從來不相信世間有不勞而穫這等事。雖然所付出的,和得到的,未必是正比。但,盡了力,努力過,總算過得了人,過得了自己。

 Ng 
2012年4月6日下午2:46
  • The 'squirrel fish' looks more like a porcupine! Haha! Every dish looks and sounds delicious.. Jacky Yu's creativity shines through each photograph! I shall have to try this soon :-)